第79章(2 / 2)

王照安听过的类似的只能懂个大概的故事还有很多,什么《奥斯维辛》、《百万英镑》之类的,和《小马过河》、《猴子捞月》这样简单明了的磁带故事不一样。后来她翻看家里的老课本才知道,妈妈图省事,不想准备新故事,直接把早就烂熟于心的课文简化翻译之后讲给她听。

于英的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

老人晚上有几次起夜,因为伤病而活动不便,都是王照安前去帮忙。

其实伺候人的事,王照安并不乐意做,但是她知道要让于英来做,于英会比她更恶心。

她只是和奶奶不亲,但是她母亲和奶奶之间隔着的是三十多年细碎的仇。

“宁嫁浪荡子,不嫁寡妇儿。”每次于英翻起旧账,就不免唠叨这句话给女儿听。

旧账主要发生在于英刚结婚到王照安记事之前,大约有十年的时间。而王照安听这十年间的事已经听了二十年。

范凌澜不会当婆婆,儿子结婚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儿媳妇立威,不是嫌娘家穷,就是说脑子笨,要么就是太矮,太丑,太不会来事儿,总之,本就性格内敛的于英在勤谨操持家务的同时,被优秀而强势的婆婆贬损得一文不值。

于英心里难受,但是嘴上没法说,思来想去,终于想到自己相较婆婆和王宽正而言一条极大的优点:家庭和睦。

她再怎么不好,从小到大都没有缺少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疼爱。

范凌澜再大家出身,年轻时聪慧过人,明媚漂亮,还不是没结婚就先养下了私生子,直到王宽正四岁时才不得不嫁了个大她十岁的老光棍,急急忙忙生了王秀敏。

过了不到十年,又觉得王秀敏的父亲不好,把王宽正撇在继父家里,自己离婚走人。等到几年后,王宽正都准备结婚了,她又找了个更老的丧偶的老头子,气得王宽正在打羽毛球时撅断了两个球拍子。

王照安直到大学时才知道王宽正的身世,明白了他刻薄暴躁的根源,也明白了小时候的疑惑,为什么姑姑的爸爸是爷爷,而和奶奶住一起的那个爷爷只是父母口中的“陈大爷”。

“结婚和离婚都是为了过得更好。”王照安总是这么说。

她没办法设身处地,索性把自己摘得很开,没有任何倾向地当作看旧报纸一样看范凌澜的故事。如果晚生四十年,聪慧、漂亮又独立的范凌澜应该会过得像风一样,潇洒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