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1 / 1)

善术者,看见儿子腿断了,说这未必是件坏事儿啊!

如果这个善术者,能预测未来,一切都说的通。

如果善术者,翻译成擅长马术的人。

擅长骑马的人说出这种不合逻辑的话,听起来像不像精神不正常?

看书,要看原文。

翻译出来的内容,会把人带到沟里去。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比利牧师说话时,会经常直接引用经书里的章句了。

哪怕跟口语的用词有差距,哪怕听起来怪怪的,但至少表达的是原意。

一旦用自已的理解,做了翻译,很可能就走味儿了。

所以,从那以后,我也生出了深深地敬畏之心。

引经据典时,尽量会写上原文。

我的翻译,只是我的理解,哪怕描述的不精准,至少还有原文在,不影响“道”意的传达。

当能打破翻译的假象,打破语言的局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儒、释、道、和天主,都在努力的用着不同的词句,描述着“天地万物之主”。

更神奇的是,这个天地万物之主,住在我们的心里面!

如此,我们才可以配得上《礼记》的那句:“人者,天地之心也。”

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有神论还是无神论,都讲“有求必应”吧。

因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

所以,心想事能成。

用的就是,王阳明说的那颗心天地万物之主。

那自然就会,有求必应。

同样是这颗心,关键要看怎么用。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焦点效应。

是指人们往往把自已看作一切的中心,高估周围人对自已的关注程度。

还有个词,叫聚光灯效应。

是指当人在面对一些尴尬境遇的时候,总会将自已的问题放到无限大。

社交恐惧症,大部分来源于此。

这就是心的错觉。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谁有空关注你,笑话你。

这种非理性的恐惧,就是潜意识。

大概就是,当“天地之主”习惯了。

总觉得自已是世界的中心,把自已看的很重要。

太把自已当回事儿。

第302章 天道地道人道

我们是天地之主,难道其他人就不是吗?

大家都关心的是他们自已,不会有太多人在关注我们。

做自已就好,没必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别人对我们,不会没有那么多的想法。

有,也无所谓啊。

毕竟我们也是天地之主,谁怕谁啊?

《心经》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意思是说,心中没有牵挂,人生就没有恐惧。

《论语》也讲,无欲则刚。

意思是,我什么都不在乎,还怕他个球。

如果怕,那是因为心被情绪所绑架。

灵性大师麦克辛格在《臣服实验》里说过:各种想法、情绪……吸引着你的意识,你已经完全被控制了。

解决的办法是:静坐在那儿,旁观自已的意识。

当“天地之主”的那颗心,可以旁观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也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意思是,不用经过大脑考虑,直接就能知道的,就是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