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开始转冷,丁果收到了大林的来信。
暑假结束时, 三叔三婶一起回了老家,按丁果教的,先不声不响的跑了趟公社询问办理炒货的执照。
办执照是为了以后开店做准备。
公社暂时没有相关的办理业务,他们又开上证明去了县里,申请注册‘三婶炒货’营业执照。
这名字还是丁果取的。
当时取了‘桂花炒货’、‘丁三炒货’、‘三婶炒货’、‘大叔炒货’、‘好婆婆’、‘好妈妈’等,全是好记又接地气的名字。
彭桂花笑呵呵的选了‘三婶炒货’。
县里工商局要走流程,丁志城两口子就回村等着,忙秋收。
上工之余,在家里盘了口大点的炉子,买了大铁锅,三五天往县里跑一趟催进度。
这也是丁果跟他们说的经验。
不催事不成。
毕竟所有的个体户经营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你不去催,人家见你不来,进度也就停了。
紧催慢赶之下,等秋收工作一结束,他们从县城捧回了自己的营业执照。
老两口就没再继续上工,跟大队里请了假,在家里炒瓜子花生,小半个村子都能闻到丁家三房炒瓜子的香气。
炒好瓜子拿油纸按大小包分装好,挑着去公社叫卖。
丁大林也是跟着哥哥姐姐做过买卖的人,跟过去帮忙,吆喝的比他爹娘还顺口。
小生意居然很不错。
这一举动,马上就引来了村里人的质疑,还有人去队里反映,说丁志城两口子公然搞投机倒把。
村支书道:“让家里孩子去镇上找份报纸看看吧,现在国家允许搞个体经济了。丁老三家办执照了。”
去使坏的人一脸懵:“啥执照?啥叫个体经济?”
不夸张,别看政策出来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但信息还没席卷全国,尤其是各地村里,多的是不知道这个政策的人。
村里干部倒是知道,可每天忙着上工下工,还要忙着处理一些村里纠纷,以及应对来闹着分地的人,谁也想不到宣传新政策。
连让家里人试试的想法都没有。
无他,怕政策反复,不敢尝试。
所以丁志城找村里开证明去办理执照时,村里干部很痛快的就给开了,他们不敢试,但可以看着别人试。
尤其还是丁老三,真要是政策改了,人家有侄女和大儿子撑腰,也出不太大的岔子。
不像他们,试错的后果怕自己担不起。
而且他们观望的可不单单是做小买卖,也想通过这个事再看看分产到户的政策。
这都是新政策,一旦个体经营的风向不对,那分产到户的政策即便还在推行,他们也要继续往后延迟,不能冒然响应。
丁志城两口子擦着黑从公社回来,就看家自家门口围满了等着想看看他们家那个执照的邻居。
彭桂花也不恼,笑呵呵地开了门请邻居们进去,她自己拿在手里展示了一番,但不让别人碰,怕给碰坏了。
有不识字的,就看着一张盖着大红戳的纸从面前飘过,但也看的新奇。
“桂花,这是啥时候的事啊?卖东西真不算投机倒把了?”
“老三你们去首都真是涨大见识了,我们这些大老粗连听都没听说过。”
有识字的,一眼就看到了名字,笑着打趣:“咋叫三婶炒货?这是你侄女给起的吧?咋不叫三叔炒货?”
“该叫大勇娘炒货。”有邻居哈哈笑着。
其他人跟着笑。
还有人打趣丁志城:“丁老三,咋还让你媳妇挂名了呢。”
丁志城呵呵笑道:“家里谁当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