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里的伙计阿福走过来,恭敬地说道。

陈今昭点点头:“辛苦了,今天我来得早,你去休息一会儿吧。”

阿福憨厚地笑了笑:“太太您太客气了,我再去整理一下后面的货架。”

陈今昭看着阿福继续忙活,便转身走进店铺。

店铺里的物件曾是她的嫁妆,如今却成了她安身立命的根本。

半年的忙碌让她几乎没有时间喘息,但好在店铺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

这天晌午,她难得把店铺交给阿福打点,她自己则出去透透气。

陈今昭换上一件素雅的旗袍,走出了店铺。

广州的街道比上海狭窄,却多了几分烟火气。

小贩的吆喝声、孩子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

路过一所挂着“明德女子学校”木牌的院落时,她脚步顿了顿。

她想起小时候在醇亲王府。

祖母也曾请过先生教她读书,只是那时读的是《女诫》《列女传》。

不像这新式学校,能让女子大大方方地坐进课堂。

鬼使神差地,她推开了虚掩的校门。

正是上课的时辰,校园里很安静。

她跟着朗朗读书声走到一间教室外。

教室里坐着二十来个女学生,齐齐整整地望着讲台。

讲台上站着一位女教师,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少年中国说》。”

女教师的声音清亮,“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这话说的不仅是男儿,我们女子也一样。如今广州有了女子学校,你们更要珍惜读书的机会,不可困于深闺,要学知识,长见识,将来才能为这世道做点什么。”

底下的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有个梳着双麻花辫的小姑娘站起来说:“邓先生,我阿娘就说女子认得几个字就行,免得被人骗了去。”

女教师笑着问,“那你阿娘被骗过吗?”

小姑娘摇摇头:“阿娘不识字,买布的时候总怕算错账,每次都要拉着我去。”

“这就是了。”

女教师拍了拍讲台,“读书不是为了嫁人,是为了自己活得明白。就像你们将来要嫁人,也要看看对方是不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总不能嫁个睁眼瞎吧?”

陈今昭靠在窗边,听得入了神。

阳光透过树陈的缝隙,在女教师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站在那里,自信又大方,像一株挺拔的白兰花。

陈今昭看得有些怔神。

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捧着《诗经》摇头晃脑,祖母总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想起嫁入傅家后,傅云渊送她的那些珍宝,不过是把她当个精致的摆设。

而眼前这位女教师,却在告诉这些女孩,读书不是为了嫁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十六章

下课铃响了,女教师收拾着讲台上的书本,一抬头,便看见了窗外的陈今昭。

“您是?”

陈今昭这才回过神来,有些不好意思地红了脸。

“先生好,我是对面清韵阁的掌柜,我叫陈今昭,路过听见您讲课,一时听入了迷。”

女教师眼睛一亮:“原来是古董铺的老板娘。我姓邓,叫邓静宜,是这里的国文老师。”

邓静宜走到陈今昭面前,递过一块手帕:“擦擦汗吧,这天儿站在太阳底下,容易中暑。”

“多谢邓先生。”

陈今昭接过手帕,“您刚才讲得真好,我小时候……没听过这样的道理。”

邓静宜笑了笑,“我在北平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