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淮了然,心中琢磨着,关船轻便,机动灵活,便说明这一类船十分轻薄。

太仓船厂积攒的经验告诉他,传统木船不可能兼顾“牢固沉稳”和“轻便灵动”,二者不可兼得。

便是说关船船体比较脆弱。

王矗接着说道:“倭寇还有小早船,类似扁舟,用于前出刺探消息、战情,大人若是见到此类小船,千万不要打草惊蛇。”

“除了此三类船,或也还有些福船、粤船,是从大庆海商那里抢来的。”

小早船前出刺探,安宅船主防兼指挥,关船机动劫货,倭寇已形成了一套战术策略。

裴少淮问道:“他们近战如何?”

“接舷战不顾死生。”王矗应道。

两船舷侧相靠,借着横梯绳索,登上敌船白刃相拼。

“火器又如何?”

王矗早有准备,往石桌上摆了一陶壶。此壶泥褐色,斜接又黑又粗的手柄,与大庆精巧的陶瓷器相比,逊色许多。

“大人可听说过此物?”

裴少淮摇摇头,他未曾研究过倭人陶具。

他端看了一下陶壶的形状,黑色手柄,褐色壶体,裴少淮略有迟疑问道:“这是夜壶?”

见到王矗神色一滞,又看到陶壶太小,裴少淮知晓自己猜错了,笑笑掩饰尴尬,又道:“也总不至于这么小。”

“此乃焙烙,是倭人煮茶的一种器具。”

“哦”裴少淮尴尬神色更浓,终于明白王矗为何神色一滞。

王矗接着介绍道:“倭人以焙烙壶为器具,在里头填以火药,只留一引信在外,雅称其为‘焙烙玉’……这便是倭寇接舷战最常用的火器,倭寇用绳索把焙烙玉串成一串,点燃后抛上商船,再趁着烟雾、爆炸登船劫货。”他略作回忆,又补充道,“焙烙玉威力一般,烟雾倒是极浓,呛得人睁不开眼。”

这不正大庆土制的炸弹吗?名字却取得怪花里胡哨的。

倭国盛产硫磺,想来是硝石不足,在壶里多添了硫磺,使得爆炸时烟雾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