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四十景完成之前,乾隆皇帝显然警觉到儒家提倡节俭的价值观,所以承诺不再启动任何新的园林工程。但事实上,他不久又忍不住在这座帝王宫苑里开始无休止的营建工程。除了乾隆个人对园林美景特别钟爱之外,有两个重要原因促使他的“热情”凌驾了他的“道德”。首先,乾隆在位期间正值清朝帝国的巅峰,国库殷实,足以让他为所欲为。第二,他一再南巡江南,迷恋江南的园林和长江下游的风光,诱使他想在自己的帝王宫苑里,重建他最喜欢的江南景色。
按照官方的说法,南巡是要视察国土和民生,但是他没有错过任何观赏景色的机会。他第一次南巡是在1751年的2月到5月之间,途中经过92个地方。他在1757、1762、1765、1780及1784年一再重复同样的路线,就显示出他一直对独一无二的江南天然景色和优美的江南建筑,特别是优雅的苏州庭园着迷。他带着许多工匠和艺术家一起同行,以便复制江南的奇景,让他可以在长春园内重新建造出来。他经常带回完整的园林蓝图,在他帝王庭园内指定的地方,根据原来的规模,重新建造一座同样的园林。许多从江南借取回来的庭园、建筑和景致,都在圆明园内的长春园里被先后重新建造出来。当乾隆于1790年庆祝八十大寿时,圆明园已经达到最辉煌的全盛时期,这使这位老皇帝极为自傲。
当乾隆在他的帝王宫苑里庆祝大寿时,外面的世界正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如日中天的大英商业帝国希望把她的贸易延伸到这个“迟滞不动”的天朝大国。文化的排外性和缺乏沟通与了解,最后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冲突”。
英使马戛尔尼来访(1)
伦敦于1792年派出资深的外交官马戛尔尼勋爵(LordMacartney,17371806),以庆祝乾隆皇帝寿辰为名,到中国来扩展贸易。不过,广东的地方官员在上奏朝廷时,指英国君王是派遣马戛尔尼给乾隆的大寿庆典带来“贵重贡物”。这个使节团被清政府列为进贡团。乾隆指派盐政征瑞(他一开始的官职是在圆明园内担任内务府的侍郎)接待这些远来的宾客。
马戛尔尼和他的随员在进京的旅途上没有劳累或不方便。这位大使在1793年的8月21日到达了北京,清朝在使节抵达时曾鸣枪示意,还为所有客人准备好了茶点,歇脚处是在城内。之后这位大使继续沿着用花岗石铺出来的道路,在8月23日来到了海淀镇。这些英国人被分配到有12英亩(约73亩)大、包含一座有蜿蜒小径的花园别墅里住宿。别墅里面有几座分开的凉亭,竖立在这个小庭园的四周。据副使斯丹敦(GeorgesStaunton)的描述,这位英国大使留宿的地方很明显就是宏雅园,是邻近圆明园的一座雅致的客馆。
8月24日的清早,由总管内务府大臣金简给这些宾客安排参观圆明园内的正大光明殿。马戛尔尼卫队的一名士兵何姆斯(SamuelHolmes)描述圆明园内包含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优雅小建筑。乾隆为了表示对使节团的关心,他又指示其宠臣,也就是已经成为帝国官场明星的和(17141799)来照顾这些外国人。根据金简和伊龄向朝廷的奏报,给英国人留宿的地方完全打扫干净,粮食供应充足,以及有军队守护,保障安全。他们表示,这些外国人对宽敞舒适的住处和充足的食物供应都是感到满意的。
斯丹敦也记录了大使马戛尔尼和随员的状况。斯丹敦形容房间都很气派,并不马虎,有些房间用山水画来作装饰。遗憾的是这座客馆显因“久无人居住,而年久失修”。另外,那些守护客人的卫兵,让这些英国人感觉有意限制他们走出这座华丽庭园的自由,他们甚至视之为一种侮辱,并有“遭到软禁”的感觉。尽管食物都很可口,特别是中国北方的面食,但这些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