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是抱怨身处在“迷人和舒适的林区里”,远离了中国首都的心脏地带。这位大使和他的顾问似乎并没有发现,圆明园作为当时中国政治活动中心的重要性。
马戛尔尼爵士的住处看来很气派和舒适,但巴隆(JohnBarrow)和登维德(Dinwiddie)博士,以及两位技师却觉得他们住的地方破旧、肮脏、让人难受,甚至说那是个“猪比人更适合住的地方”。事实上,他们就居住在圆明园里,距离正大光明殿几乎不到200码(约183米)。他们住在主殿的附近,显然为了方便他们将大使带来的礼物,安置在大殿上。清廷的官员完全有可能把他们视做下人,所以把他们分配到二宫门内的杂役房舍中居住。不过,在圆明园内工作的74个英国工匠和杂役,每人都得到内务府赏白银十两。
在马戛尔尼的请求之下,这个外交使节团于8月26日前往北京;不过,大使的个人秘书巴隆和天文学家登维德博士被留置在圆明园内,以便帮助安装包括天文器材在内送给皇帝的礼物。乾隆希望在圆明园内展示英国贡品中的八大件,并将从热河返回后观赏。马戛尔尼也热衷于展示英国的礼物,使清帝印象深刻,以便有利于谈判的进程。
巴隆因而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比任何一个使节团的成员都来得长,但他并不认为这座帝王宫苑令人难忘。对他来说,圆明园的整个面貌看来就像“破碎的山丘和溪谷,分布于树木和丛林的空地上”。众多的水道、河流与大片水泽,“都显得凌乱或未经修饰,斜坡也不像个斜坡,花费了大量的人工,用在如此不规则而又随意的布置上,就是要呈现出自自然界的任意之手”。简而言之,圆明园在他的眼中远非钱伯斯(WilliamChambers)爵士所描述的中国园林,未免太虚饰、太夸张了。虽然如此,他仍然欣赏那些在湖中凸起、富有想象力的、有窟窿的太湖石,那些建立在特定地方的、供游乐的房舍,以及那些按照大小种植的树木。
巴隆亦承认曾经偷偷溜到圆明园内闲逛,他的尊严使他极不愿意被太监或内廷侍卫所阻拦。恶劣的居住环境再加上对被“监视”而产生的不安,很可能影响到他对中国的看法,认为“中国人之缺乏比例观念,就像他们在建筑上欠缺西方人视之为必要的所有法则和原则”。
他的负面看法跟马戛尔尼的观察明显地相反,这位大使发现在圆明园内部分以砖块建成的建筑物,无论在用料还是在技艺上,都超过在汉诺威广场(HanoverSquare)西南角的泰可尼宫(TyrconnelHouse),而泰可尼宫已经是在英格兰堪称最完美的建筑了。事实上,巴隆察觉到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大量引述了马戛尔尼对中国建筑和园林非常正面的观察。
马戛尔尼相当仔细地观看了承德避暑山庄,但他仍然有机会在8月23日参观了圆明园的部分园区。他对于那些艺术性的创造,以及在壮丽山水之间的亭阁经由巨石切割出来的小径,或由仙境般的走廊相互连接起来,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150英尺(约46米)长和60英尺(约18米)宽的正大光明殿,他在殿里面欣赏用来表现敬重皇权的庄严厅房,并用了拉丁文里的正直(Verus)、伟大(Magnus)、辉煌(Gloriosus)、显赫(Splendidus)、安详(Felix)来诠释这座大殿。
英使马戛尔尼来访(2)
英国人把带来献给清帝的八大件礼物,安放在圆明园内,呈给皇帝御览。地球仪和天体仪被放置在大殿里龙座的两侧,玻璃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花了18天才装配完成的天象仪被摆在殿内的一端,天文地理音乐钟、测量器、韦奇伍德(Wedgwood)瓷器和夫拉则(Fraser誷)太阳仪就被安放在其他角落。最醒目的是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