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5 / 7)

据。

乾隆又在1774年,开始在圆明园内建造最大的图书馆,这就是文源阁,建造在“水木明瑟”的北边,以典藏整套《四库全书》。乾隆在1772年着手这项计划。这套永恒不朽的书包含了经史子集四大范畴,涉及编辑、鉴定和复写所有的经典中国书籍。根据乾隆的观点,其中有许多“不合适”的书籍被排斥在外。这大概是中国清代最具雄心的文献工程,花了超过22年的时间和数千名人员,包括3名总纂,160名纂修官,368名职员和2000名誊录,以漂亮的书法书写出3747种书,放在6752个盒子里,一共手写7部,每部有将近10000标题注释的目录。第三个手写本在1775年完成,在乾隆皇帝的特别指示之下收藏在文源阁里。这座藏书楼所藏跟紫禁城内放置首部《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所藏,同样完整。

由于乾隆对文献和推动文学与艺术有强烈的兴趣,所以他把完整的《四库全书》保存在他最讲究的帝王宫苑里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惊奇。他个人尽情为这座伟大的藏书楼写了许多匾额和对联。在圆明园内的其他地方可以发现很多匾额和对联,它们被视为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1784年文源阁完工之前,乾隆就在大理石碑上题写了一篇碑文,被放置在文源阁主建筑的东边亭子里,以永久展示。

文源阁的建筑是依据位于浙江省宁波、由范家拥有、有210年历史之久的天一阁图样所建造。范钦于1561年首先在家族园林的围墙内建造天一阁。根据1989年10月在现场所做的测量,在天一阁殿堂中央的柱栅有23米宽11米深。园林和藏书楼自明代以来,就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一旦私人的藏书楼被选为建造的式样,也就无可避免地在建造上要更符合宫殿的规范。乾隆自己选择这个蓝图的原因,是因为范氏的藏书楼是所有藏书楼当中的巨擘。虽然文源阁的正面外观和细节地方都跟范家的天一阁相同,但乾隆把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也比原来的高,共有三层。在最底层的中央区域是放置经部,以及注释目录和巨著《图书集成》;中间的那一层是收藏史部的典籍;而最上层是收藏子部和集部,里面的书用绿、红、白、黑等四种不同的颜色,标示不同范畴的书以方便辨识。在地下的一层附有栏杆的前廊,面向开放空间,作为出入的地方,在入口的内部有一条楼梯通往楼上的藏书。毕竟文源阁就像被定做出来的,刚好容纳这许多书盒,并有足够的开放空间。

文源阁的四周环境亦得到细心的管理,主建筑前面的景观台俯瞰着一座50米长、23米宽养了许多金鱼的长方形池塘,在池塘的中央竖立着一座名为灵峰的10米高、穿透许多洞的岩石雕刻。这座池塘的设计不单是衬托文源阁的建筑和附近的奇石,而且也是用作救火的蓄水池,在主建筑的附近没有种植任何树木,以防止昆虫和蚂蚁的接近。

乾隆早在1774年,就把原来是大学士傅恒的园林宅第绮春园整合到圆明园里,他又分别把春喜园和喜春园这两座邻近的小园林一起并入圆明园。因此在同一时间之内,乾隆的圆明园就在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这三座附近的山林之间,由五座园林所组合而成。

在1750年,乾隆为了对母后六十大寿表示心意,就在瓮山建造了寿寺,后来他又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他并且引玉泉山的水灌注西湖(后来这个湖被改名为昆明湖),以营造名为清漪园的附属园林。

乾隆在1799年驾崩之后,圆明园不断扩大的工程并没有停止,他的继承者嘉庆皇帝继续给圆明园做没有止境的维修和改建。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嘉庆修缮了大宫门、正大光明殿、安澜园、舍卫城、同乐园和养日堂。他亦增添了一些新的建筑,像烟雨楼、敷春堂和圆明园北端的新稻田,他把这里命名为“省耕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