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6 / 7)

从苏州召来最好的工匠把奇石堆叠成一座假山石林,务求跟苏州的狮子林一模一样。这项任务显已达成,因为乾隆看到长春园里的狮子林立即想起南巡所见。

鉴园是一座被水环绕而自成一角的小型园林,位于如园北边经精心设计而成的紧凑区域,包含了许多大型人工建筑。有二十四间厢房的大殿往两侧延伸出许多回廊。两层楼高的藏书楼称为万源阁,是珍贵书刊、绘画和书法的收藏室。三楹宽的桐荫书屋有围着汉白玉栏杆的鱼池,在这鱼池北边的回廊可通往一个复合的建筑群,包括益寿轩、古月轩和自省斋,都具有江南园林的色彩。部分楼阁的倒影可以在长河上看到,乾隆因而很喜欢到这里来阅读、思考和冥想,更希望退位后能多在这里盘桓。

长春园的兴建(3)

从鉴园越过长河,有一条山路通往映清斋,然后再由几条走廊连接到几座楼阁。直接在鉴园后面的是一座船坞,用来维修许多园内舟艇。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这些船都各自有一个优雅的名字,诸如“载月舫”、“飞云楼船”等。围绕在山丘之中,整个布局就给人隐秘和幽静的感觉。在映清斋的西北端越过一道曲桥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湖,里面有一座大岛,岛山有精致的玉玲珑馆。

江南的奇石是最好的,乾隆决意要取得个中的上品。叠石造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中国园林建造之初,就已开始。跟西方或日本庭园里的石头和岩礁不同,中国的叠石造山往往是重新创造绘画、诗题或世外野趣。经过水侵蚀作用而成的石灰岩,以深刻、陡峭和千奇百怪的形态而闻名。最好的石材来自太湖,名为太湖石,这些太湖石通常是白色、蓝色和青绿色三种,经过好几个世纪在湖底不断冲刷和洗涤之后,就呈现多孔、瘦削和奇形怪状,因此造型最好的太湖石是来自湖的最底层。把船驶往湖中并用粗重的绳子把太湖石捞起,是中国古代唯一能取得石头的方式。除了太湖石之外,至少还有十五种其他类型的石头,通常是以最先发现的地点来命名。

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布石艺术强调适当的陪衬才能展现出的外形和线条,以便于跟周围的建筑和天然景色作对照。热衷于优美的奇石,是因为每一个园林的主人对他们所拥有的奇石都感到十分自豪。虽然有人追求巨大的奇石,也有人崇尚纤细,但他们都欣赏奇石的坚挺并习惯给他们所拥有的奇石人格化,把自然的生命灌入冷冰冰的人为创造里。中国园林的爱好者通常把他们喜欢的奇石,视为让人陶醉的伴侣,甚至是可供欣赏的主角。事实上,他们往往把感情一点点地注入他们所喜欢的奇石里。

明代作家张岱曾经在旷野上看到一块10英尺(约3米)高、20英尺(约6米)宽的白色石头,并觉得它“痴,痴妙”;他也看到一块8英尺(约2.4米)宽、15英尺(约4.6米)高的黑色石头,看来“瘦,瘦妙”。同样地,清代学者梁章钜找出奇石的三种显著特性,分别是透、皱和瘦。宋徽宗十分纵情于奇石,竟甘冒引起民愤的危险也要从江南把许多珍贵但沉重的所谓“花岗岩”奇石,运往他在开封的宫苑,以至于使大运河上舟船拥挤不堪。

把石料变为成功的假山,需要建造出酷似郊外的山丘。这就是为什么陈从周会说,很难在叠石时使其有沉重感与毫无雕琢痕迹,更难的是要使假山带有原始的淳朴。淳朴的意义就是符合自然,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或不自然的设置,奇石匠师李渔坚持,从一定的距离外观看,假山要宛如真山一样。

假山的主要结构包括峰顶山脊、山涧沟壑、阶地小径、桥梁瀑布,所有这些都是强调无止境的变化、清晰的线条和三维空间的表现。由于长春园占据一大片平坦的土地,假山在整个园林的规划就特别重要。大规模清理湖里的淤泥,挖出来的大量的泥土和疏松的土壤,就用来创造园内五十多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