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6 / 8)

王殿,是用来供奉圆明园里名叫昭福的龙王。“慈云普护”这个名字很明显地是要保佑所有生灵的意思。

离开这个有宗教味之地,通过一条石桥往西走,就到了“上下天光”。它的主建筑是眺望后湖的两层阁楼,乃是依照洞庭湖上著名的岳阳楼复制而来。这座楼的两侧延伸至两边的狭岸,就像一道彩虹,其中还建造了一座八角形的凉亭。在这座楼的后面是一座叫做“平安院”的小建筑庭院。这里是九州在西南方转向名为“杏花春馆”小岛的地方。这座别馆是由杏花村、春雨轩、翠微堂、抑斋和镜水斋所组成,这组景观是由雍正下令建造,在乾隆时将之美化,并命名为四十景之一。乾隆喜欢在杏花盛开的晚春时节来到这里,他以“春深花发,烂然如霞”来形容这里的景色。

“杏花春馆”所在的小岛是由碧澜桥连接到“坦坦荡荡”,坦坦荡荡的前院建筑有三个部分:素心堂在中间,知鱼亭在东北,双佳斋在西北。前院建筑的后面是“光风霁月”。这组景观的独特之处是有一个方形的鱼池,此池最得乾隆的欢心。他在诗里就引用庄子的话:“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在这个景观的南方,可以见到名为“茹古涵今”的小岛坐落在后湖的西南角,并由多座桥梁连接到主要的居住宅院和长春仙馆。所有楼座、殿堂、画室都建造成很大的四方形,由许多宜人的回廊连接。乾隆在给这个景观命名的时候,曾引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有人认为,这个在九个岛上的多个景观所构成的景是四十景当中最漂亮的。

跨越九州往西走就是字楼,乾隆命之为“万方安和”,房子建于湖上,成字状。由于房子是用坚固的砖块建成并有水环绕,所以冬暖夏凉,乾隆皇帝在此曾被秋月下字漂浮水面上下对映的金色倒影所吸引,这个金色倒影被称为“佛光普照”。其他外观具有宗教意义的风光景点,包括最著名的“月地云居”,由矮红墙和翠松包围环绕,隐藏在一个大操场的北端。其主建筑前方,面临一条小溪,后方依靠一座小山丘,这是皇室成员念经拜佛的理想之处。

在字楼的北方正好是桃花坞,这个景观让人想起公元4世纪诗人陶潜(公元372427),即陶渊明所虚构出来的著名传奇。在这个传奇里,有一个渔夫迷路后,发现一个叫做桃花源的世外桃源,在那里生活的人十分快乐,对外界一无所知。这个渔夫后来回到家之后讲述他的经历,但他再也找不到这个桃花源。这个失落的桃花源从此就赋予中国文人一个传奇乐土的乌托邦想法。圆明园里的桃花坞包含了一系列的殿堂和楼座。位于东北端的殿堂称为“桃源深处”,是雍正所建造,他非常欣赏巧妙的设计,并亲自为每一个楼阁的牌匾题写称号。乾隆为这个坞另取名为“武陵春色”,并把它选为四十景之一。

大操场坐落在圆明园原址的西南角,有一个检阅台,可供军队操练,乾隆命名为“山高水长”。越过“月地云居”然后到西北角,是乾隆在1742年花了60万两白银完成的“鸿慈永祜”,主建筑叫做“安佑宫”,处在山径尽头正中,朝向南方。《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

不同于许多圆明园内其他建筑,“鸿慈永祜”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大理石。离大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可以看到在牌坊前有两对华表,顶部是淡黄色的琉璃瓦和檐。每一柱华表都有20英尺(约6米)高,彼此之间有大约100英尺(约305米)的距离,这些华表的四周有四个大理石护栏和一只石兽,以及雕饰了龙、云和火焰的台柱。五条平行的大理石桥梁跨越护城河之后,就是三座用作屏饰的牌坊,坐落在宫门之前。每一座桥梁都有两只大约174厘米高的石麒麟,坐镇在98厘米高的石台上。宫门通往主殿堂的淡红色外城高墙,上方是黄色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