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4 / 5)

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

这位历史学家对烟火奇观的描述,可以从乾隆身边的朝廷官员在其中一个庆典所作的诗,得到共鸣:

银汉星河不动尘,

嬉戏与娱乐(2)

斜飞火凤入勾陈;

一声雷起地中蛰,

万树花开天上春。

太乙高楼灯似昼,

未央前殿月移轮;

君王行乐新年盛,

先使思光遍近臣。

18世纪末的英国使节也为圆明园里的烟火着迷。他们当中有人形容,这些燃放的烟火数量超出他曾经看过的所有烟火的总数。他注意到无论在“气势、壮观还是种类”上,在巴达维亚曾经看过的烟火要“比中国烟火低劣”。中国烟火从设计的新奇、匀称和巧思的角度上来看,都远胜于他以前看过的烟火,并且形容中国的烟火“编排成火山普遍的爆发,绽射出光芒和闪烁;在园内使用的甩炮、弹射器、鞭炮、火箭和照明弹等,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还积有大量不散的烟云”。

圆明园让人愉悦和快乐的环境,毫无疑问是最适合给皇帝庆祝自己生日的地方。按例在皇帝生日的当天早上,文武大臣都要穿上正式的服饰,集合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品位较低的官员,比方说三品以下的就集合在更远的二宫门。皇帝会盛装出席,并由侍候在侧的官员逐一宣召殿内的官员名字,让皇帝一一接受他们的道贺。乾隆于1757年九月二十五日寿辰那一天在热河狩猎,政府官员就齐集在紫禁城的午门从远方给他致贺。

乾隆的长寿让他可以在1790年庆祝八十大寿,没有一位清朝皇帝有机会庆祝如此盛大的寿辰。当时清帝国大致上仍然和平与繁荣,这位自傲的老人有多方面的理由去度过一个最盛大的寿宴。在生日的前夕,喜气洋洋和鲜艳的装饰已经呈现出来,从北京的西直门开始布置,一直沿着所有通往圆明园大门的道路,延伸出去。由一个总理钦定大臣监督整个庆祝节目的进行,包括来自全国重要官员和富商的贺礼。记载提到:来自两淮、长芦和浙江等富庶地区的富人,实际上支付了这整个盛大装饰的费用。

这场八十大寿的庆典,在1790年九月二十五日于圆明园正式开始。长长的祝寿队伍是根据以下的次序来一一觐见:皇室成员、满洲贵族、大臣、武将和文官、耆老、安南国王,和来自朝鲜、缅甸、真腊、蒙古、台湾,以及各个回族部落的代表。在宣召之后,他们就会坐到指定的位置。待他们全都入座以后,所有宾客齐呼“万寿”以示忠诚。位于圆明园南门西侧的山丘也暂时被命名为迎寿山,在山顶上竖立了一座新建成的名叫寿星亭的亭子。“万寿”成为当天最多人挂在嘴边的字眼。万寿这两个中文大字展示在开放的戏台上,另有数以百计以吉祥的句子写成的对联在圆明园内到处张贴。乐队不停地在远处奏出愉悦的颂扬乐声,大约有一千名喇嘛聚集在巨大的遮篷底下,朗诵佛经以祈求伟大的乾隆皇帝万万岁,在这座壮丽的帝王宫苑里,所有事情都要塑造出让人兴奋的景象。一整天不断送来数以千计未能亲自出席寿典的地方官员所发出的致敬贺词。八十岁高龄的乾隆仍然身体健康和精神焕发,他在高梁桥北的倚虹堂进用他的生辰晚膳。

这场盛大寿典的花费,总计为1144297.5两白银,差不多比原先预算少了573703两白银,推测是因为热情的满洲族人、大臣、地方上的税务官和地方官筹出补贴费用。许多官僚自愿从俸银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