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园的北墙外策马。一个侍卫在策骑的时候,领着另一匹马在旁边;在跑马的过程中,这名侍卫会鞭策旁边的那一匹马,就在这匹马因为被鞭而加速的时候,该名侍卫就会跳到那匹马的背上。侍卫如果能够从后面骑上那匹正在奔驰中的马的背上,就能得到最大的赏赐;而成功地从坐骑上跳至另一匹并行的马背上之侍卫,只能获得二奖;即使在跳上另一匹马的过程中坠地的侍卫,也能从皇帝那里得到一些赏赐。曾经住在圆明园里的五位清帝当中,只有咸丰没有亲自主持过这项活动,而由品位较高的官员替他执行。
五位清帝经常以这座让人自豪的宫苑,接待来自邻近国家,特别是朝鲜、安南和琉球的国王、亲王和其他显要。被满洲人视为亲密盟邦的蒙古,更是这里的常客。1757年农历正月初九清帝就接待了一个藩属的来使,乾隆在“山高水长”接见蒙古宾客,并设下盛宴招待,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五天之后就是元宵节这个大日子,那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庆之一,各个阶层的百姓都在这天尽情地玩乐,庆祝这个节日就是要敲锣打鼓和赛马,才让这一天过得热“闹”哄哄。
在圆明园里,乾隆在元宵节的前夕会先沐浴然后才就寝。他会在元宵节当天很早起床,跟着在正大光明殿品尝一些水果之后,就会前往“鸿慈永祜”的主殿安佑宫参拜。在同乐园跟他的母后共进早膳之后,就到长春园里的佛寺祈拜。到了下午,则享用由糯米粉搓成的甜汤圆(元宵),作为节日美食,然后在他的寝宫休憩。当夜幕下垂后,他乘坐四人抬的轿子来到“山高水长”,欣赏让人兴奋的表演节目,包括摔跤、灯舞和一年中最盛大的烟火表演。来访的蒙古亲王作为贵宾,被邀请参加这场庆典。所有在旷野里的人都陶醉在灿烂烟火照亮夜空的壮观景象之中,同时不断有食物伺候和音乐演奏。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就对圆明园里盛大的“灯会”,感到雀跃并附带说了一些有趣的详情:
每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都会庆祝,即使再穷的中国人,当天都会点起他的灯笼,而灯笼本身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价位。在这一天,全中国都被照亮了,而最明亮的地方就在皇帝的宫殿里;尤其是那些享乐的地方,这些我都会为你们描述出来:没有一处楼阁、殿堂或门廊的天花板上没有挂上几盏灯笼。在所有溪流、河道和湖泽上,也都会放上几盏制作成小船形状的灯笼,浮在水上来回飘荡。在所有山丘、桥梁和几乎全部树上,都挂上一些灯笼,这些灯笼制作得极其漂亮,有鱼、鸟、兽、花瓶、水果、花卉和船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造型。有些灯笼是用丝绸制成,有些则是利用兽角、玻璃、贝壳,以及其他上千种材料。……中国人把林林总总的灯笼展示在他们的建筑物里。我佩服他们的创意之富,并且很想拥有;与之相比,我们的灯笼就显得穷酸与贫乏。
在灿烂的烟火表演结束之后,元宵节也就告一段落了。乾隆出席于同乐园举行的夜宴之前,先回到他的寝宫,享用一些应节的甜汤圆。夜宴过后,乾隆随同一支灯笼队伍,返回九州。
灯笼和烟火显然是圆明园里最大的乐事,在园里任何地方都看得到,尤其在湖边。许多曾经目睹过的人,把他们的印象写了下来,像18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赵翼(17271814)就有这份荣幸,跟乾隆一起在圆明园内观赏节庆的烟火,他说:
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火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未、申之交,驾至西厂。先有八旗骗马诸戏:或一足立鞍革凳而驰者;或两足立马背而驰者;或扳马鞍步行而并马驰者;或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腾身互换者;或甲腾出,乙在马上戴甲于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