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2 / 3)

要好上不少,出的蔗糖不但多还很甜……”

“吴老汉说的对,种什么好不是我们说的算,得看老天爷怎么安排!”

“……”

接下来那几个客人的对话妙儿没再继续听下去,因为妙儿已经从“种桑”这两个字上得到了启发,想到了一个也许能让她发家致富的好法子!于是妙儿也顾不上再听八卦了,小脑袋瓜马上迅速的转动起来,努力的回想她想知道的现代知识……

第三十三章 桑基鱼塘

一听人谈论种桑,妙儿最先想到的自然是“桑基鱼塘”这四个字,毕竟这是后世人工养鱼最常用、收益最高的方法。

所谓“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这种方法最初出现在广南东路(今广东省)一带,因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

但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所以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于是慢慢的,当地居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常被水淹过的地方挖深为塘。挖出来的土一般用来堆垒筑基、填高地势,用深塘则用来饲养淡水鱼;而挖出来的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后,也可以用来减轻水患。

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后来慢慢的,当地百姓便会在塘基上栽种各种作物,且大多人都选择种桑。既种桑那就定会养蚕产丝,当地百姓大多把蚕粪直接扫进鱼塘里,时日一久、他们发现鱼塘里的鱼竟比别处圈养的要鲜肥许多,也就发现蚕沙(蚕粪)用来喂鱼的妙处。

于是慢慢的、经过多年的演变,广南东路一带的田地,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当地百姓利用这种方法一举两得、带来两项收益。

不过妙儿记得桑基鱼塘一直到明末清初才兴起,在此之前的古人虽然也兴种桑养蚕,但却都没挖掘出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广南东路一带的人,现下虽然大兴土木的修筑桑园,但却还没把种桑和养鱼联系在一起,纯属是因蚕丝价高才种桑养蚕的。

而如何才能让蚕吐出能卖高价钱的好丝来呢?

首先必须让蚕宝宝吃上好的桑叶,把它们养得肥肥胖胖的、它们才能吐出好丝来。

闽南一带因土壤不够肥沃的原因,种出来的桑远远比不上岭南一带,这桑不好蚕不肥,出产的土丝质地自然也就差了一些。

而妙儿受到启发回想起来的“桑基鱼塘”这个法子,却正好可以用鱼粪肥土、弥补土壤不够肥沃这个缺陷。并且妙儿没穿越前就听说过“桑基鱼塘”,知道这是一种能够创造较高效益的综合养鱼方式,并且操作起来其实并没太大的难度,不存在妙儿不懂的高技术问题……

于是这一次茶馆之行、让妙儿意外有了收获,并最终确定了赚钱的门路搞桑基鱼塘!

于是一出了茶馆,妙儿马上兴奋的提议道:“大哥、三哥,我们把头面典当换钱后,多买些田吧!”

张大郎闻言不解的问道:“买田?”

张三郎则直接撇嘴反对道:“妙儿你不会是被这日头给晒傻了吧?种田能赚几个钱?要是摊上天灾收成不好,我们可就真不能把娘留下的那套头面赎回来了!”

“我又没说买了田是用来种的!”

妙儿说着故弄玄虚的冲张三郎神秘一笑,随后郑重其事的公布了答案吗:“买了田后我们就把田挖深成塘养鱼,挖出来的泥正好可以垫高在四周当塘基,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来养蚕,养了蚕后正好可以用蚕粪来喂鱼,这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