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子,家里桌子板凳怎么放也是自己做主,洗澡就是烧几桶热水也没人再骂她浪费蜂窝煤了。

而且她还化着妆去卖菜,那些婶子们一边嫌弃她打扮一边又非找她买菜,因为她不缺斤短两。

至于说女儿没有爸爸不好的更搞笑,这个时候的父爱如山真是山一般的不动一下不说一句话,而且这样的已经算好的了,那些动辄打骂老婆孩子的更多,她们这个大院里住了二十几户人家家庭和谐也就小半。

她女儿不比那些天天挨骂的过得好?而且这年头还重男轻女严重,院子里的女孩一丁点大就要干活,穿的还脏兮兮的没人管,她女儿怎么看也比那些好。

就这么过了几年孩子需要上学前班了,她也攒了一些钱,于是就准备从这个人口养殖圈一样的地方搬出去了,这里说是大杂院跟人家首都传统的大杂院根本就是俩码事。

这里的格局是长方形的,俩排十来间一行的平房中间留点距离形成院子门对门的建起来,前后俩个大铁门一锁就是一个院子,这样的地方房租便宜但是环境也差,一院子人每天都是吵吵嚷嚷。

她其实早就想搬家了但是攒的钱租了一个固定的菜摊子以后就不宽裕了,这年头混混多的很,她一个女人租这种有人管的摊位比较安全,所以只能紧着摊子。

如今孩子能上学了她也终于攒了钱出来搬家,不过依然没有买楼,楼房贵不说还小,滕丽华买了一个小院子,一个砖头盖了三四间房子的小院子,以后也算是独门独院。

这算是她的第一阶段,接下来滕丽华生意稳定孩子也有学校管以后她遇到了自己第二个男人,这个男人跟她以前的丈夫不同,是个斯文人,还是老师,也是离婚的不过孩子人家前妻带走了。

滕丽华觉得他们合适,她因为从小生活环境不好周围的男人粗糙到离谱,这种斯文人她觉得一定能跟她好好过,这男人也确实跟她好好过了几年,这几年她女儿成绩都跟着上进了。

她女儿因为从小跟着她市场长大对于学习有点静不下心,人活泼过头了,有了这个爸爸成绩倒是稳定下来了,后来俩人又生了滕丽华的第二个孩子,这次是个男孩。

滕丽华不重男轻女,她自己是女人所以觉得女人挺好,别人家女人受气她都看不过去,自己女儿更不能受气,所以这个孩子的出现也没有破坏家庭的稳定。

她第二段婚姻出问题是因为跟丈夫的观念越来越不合,她挣钱有了成果自然就越来越积极,丈夫是个老师有些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清高,觉得她生意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继续折腾。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丈夫觉得自己妻子太厉害他脸上有些过不去,整天街坊邻居的闲话听的这个男人心里有些承受不住,那年代很多男人是完全忍不了外人说自己吃软饭。

不过俩人还是又坚持了几年,离婚是因为滕丽华的生意出问题了,她这个时候已经不满足自己批发菜去卖,而是想自己承包田地自己请人种菜自己卖,结果那年老天不给力。

菜地丰收时节竟然是暴雨冰雹一起赶上了,滕丽华自己都惊呆了,当年亏的她简直是要卖房。

但是生意还是要继续做的,滕丽华接下来的时间每天都忙着在外面跑,而且她还是一个喜欢打扮的女人,就是天塌下来她也要光鲜亮丽,容不得自己邋邋遢遢。

一个每天光鲜亮丽还长得不错的女人整天往外跑,那些嫉妒她的人简直是每天的闲话不重样,她男人自然是忍不了了。

于是让滕丽华二选一,要么选择家庭以后安分过日子,要么离婚,滕丽华只是想了一个晚上就选择了离婚,她到了这个阶段离婚对她已经算不得什么事儿了。

再无法让她像第一次离婚那样左思右想多方考虑,她丈夫以为她会回归家庭,结果人家一晚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