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肃接到郑燧派人送来的求援时,第一时间并不认为情况会有多么严重。北茹军队不善攻城的弱点他比谁都清楚,刘辉可用的将领他也知根知底,真没觉得谁会有那份能力为刘辉找出破解僵局的办法。
他确实有点忽略了自己的堂弟,也没想到刘辉会把前线的全权指挥权交给李景润。因而他并没有亲身上阵,而是下令让穆陵带人前去北岸救援。
穆陵却被慕云瀚挡在了浮桥之上。
北岸小城和南岸的主城之间,最主要的联系通道是一座架设在颍水之上的浮桥。浮桥与小城同时打造,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一座浮桥的作用,正儿八经算是一座桥了。只是浮桥终究不是正式的桥,为了使用寿命考虑不对民间开放,百姓要往来颖水仍以摆渡为主。
在李景润指挥大军将小城四面城墙团团包围的同时,慕云瀚率领五千精兵,不参与攻城,专攻浮桥和渡口的守军。以慕云瀚的勇猛,加上整个战场上绝对的兵力优势,守军很快支撑不住,被迫放弃桥头,全部撤回城内、关闭城门。尽管城墙得以幸免,渡口和桥头却因此丢失。
等到穆陵的骑兵准备通过浮桥,为时已晚。慕云瀚虽然没有破坏浮桥,却牢牢把持了北岸的桥头堡。骑兵在狭窄的浮桥之上毫无用武之地,面对北岸射来的密集箭雨只能无功而返,不得不退回南岸。
李景肃接到反馈后顿时意识到大事不妙。等他弄清北岸攻城的主帅是李景润,恍然大悟之感油然而生。
四叔家的三个儿子当中,要论用兵之谋,平素里少言寡语的李景润稳居两个兄弟之上。而李景润如今几乎孤身投靠刘辉,自然要用亮眼的战绩来谋求一席之地。
李景肃能想通这份因由,却无法逆转小城战局。浮桥失守,只能绕行别处渡河增援,速度大打折扣不说,能够派遣的人手也十分有限。几番尝试之后,他意识到小城大约是要守不住了。
小城与外界联系已断,四面城墙都被彻底包围。代国军队在李景润的指挥下,轮番上阵,发起犹如海浪般连绵不断的攻击,攻势十分猛烈。远在南岸也能看出,郑燧和城内守军全力死战,战况近乎惨烈。
云梯搭上了城墙,北茹士兵奋力攀爬,守军便想尽一切办法将云梯推到。用石头砸、用火油烧、用刀砍、几人合力推搡……无所不用其极。
冲车在掩护下推进到城门前,士兵们齐声呼喝、用力撞击。守军便泼洒油脂、扔下火把,将冲车和推车的士兵一起烧掉。内城中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加固城门,用上了所有能用的东西。
攻城的一方不计成本,守城的一方不惜代价。四面城墙都有浓烟烈火、肉搏厮杀。不时有人从城墙上摔下,有的是被扔下城墙的尸体,也有被砍伤的士兵。北茹兵和颍州兵的尸体混在一起、堆在城墙下,不分你我,死状惨烈。
即便从南岸的城墙远观看不真切,李景肃也能感觉到战况之激烈,甚至超过了两年前他亲自指挥的朔阳之战。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颍州可以失去北岸小城,但不能失去郑燧,也不能失去驻守小城的宝贵兵力。
他再度下令,让穆陵和李景溪、也利桢,各自率领五千骑兵,分别从颖水上下寻找渡口,渡河增援,目的不在解围,而在于吸引对方兵力、分散攻城的压力。
于是这场大战,便从日出开始,持续了几乎整整一天,在太阳西斜时才终于偃旗息鼓。双方都疲惫至极。
郑燧守住了小城,但损失了差不多五分之一的兵力,城墙上的各处设施和城门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李景润虽然没能攻下要塞本身,但已经夺取了城外的渡口和桥头,切断了小城与南岸的联系。并且在城外修建的土山也已造好,次日的进攻只会更为猛烈。
穆陵、景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