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全世界的神灵。”由于核爆炸的威力足以威慑所有人(特别是经过广岛和长崎轰炸之后),所以我们尽了一切努力来制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世界上每分钟都有无数的子弹出膛,它们造成的伤害和原子弹爆炸同样巨大。但这就是现在的人类。一切都凭规模说话。</p>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规模超过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引发问题呢?</p>

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一旦规模膨胀之后,对这种潜在问题的回复意见就越来越少――我们所见的发展情况与真实的情况相距越来越远。对2008年金融危机最早的警示性新闻报导应该算是《美式生活》(This American Life)广播在当年5月播发的一个节目,题目叫做“巨大的现金池”。当时的播音员亚力?布伦伯格(Alex Blumberg)仔细的探查了住房贷款危机演化的路线图,一直把最早的苗头追溯到了美国西南部阳光地带的区域性商场开发计划上。他采访了雷诺(Reno)的负责借贷的银行人员,这位银行工作者承认他们曾把50多万美元贷给根本无力偿还的人。他还发现纽约州北部有个人,凭借自己编造的一处大型锅炉房每个月获取10万美元的贷款,在其拿到钱之后又把这种虚无缥缈的资产马上转手卖给银行或者证券公司,最终全国的纳税人都不得不为拯救这些金融机构而掏腰包。《纽约客》的一篇文章写到,“这些人其实连买车的分期款都付不起,但是我们却为他们奉上了价值40万美元的住房。”这些一辈子困死在一个地方的人如果需要亲自去银行申请贷款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一分钱也拿不到,转过来讲,如果花旗银行的贷款人员亲自接触了这些负债累累的人,那么他们肯定一分钱也不会放,但是就因为整个银行的体系过于庞大,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根本没能到达它们本应达到的地方。当然了,银行的人也不会想去刨根问底的找出更多他们所需知的信息之外的实情,因为至少在那一段时间里他们一直在赚钱。</p>

从巅峰状态的回归(4)

我们拿花旗来和奥韦尔市第一国立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Orwell)来比一比。奥韦尔是佛蒙特州一个很小的市镇,就在我居住的这座山的山脚下。2008年11月,就在全国陷入金融危机恐慌的最高潮的时候,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来到了这个城市,并且发现这里的银行家们依然在放贷,而且这些贷款依然能够按时收回。根据这家小银行的副总裁布莱恩?杨(Bryan Young)的说法,“我们对自己贷款的项目以及贷款人的资质都非常挑剔。”这家银行的营业场所依然安装的是老式铜质的铁栅栏,这并非是因为怀旧,而是为了节省。确实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都没有让个人感情发生干扰。“让贷款人到银行来面谈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们不是什么规模庞大的中介机构,我们不会从某个摩天大楼的高层景观办公室里签批贷款。坐下来和客户面对面的谈话,看看他们开什么样的车,了解他们到底是哪里的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同样的,如果能实地去看看人家贷了你的钱到底盖了怎样的房子,这也会是同样有价值的信息。奥韦尔的这家银行并不是唯一一家保持这种良好经营习惯的银行。就在金融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称国内大多数小型银行都没有任何运营方面的问题。并非只有乡野村间的小银行才得以保全。洛杉矶市的百老汇联邦银行(Broadway Federal)是一家上世纪四十年代成立的主要为黑人社区服务的银行,其现在运作的五家分支机构依然保持着“厚厚的水泥墙,透明透亮的灯光,掷地有声的品牌。”在一篇报导中,作者菲利普?朗文(Phillip 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