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缩减对食物的需求那是完全另外一回事。经济衰退之所以痛苦――衰退这个词就如同其字面的意思,就是规模的缩减――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只会与发展配套前进。从字面意思来讲,要想脱离衰退的局面,我们必须再一次走上朝着更大的规模发展的道路。</p>
从另一方面讲,当我们的经济遇到问题时,我们更容易看清规模化的本质,从而也就更容易激发人们去开拓一些颠覆性的思维。如果说在过去这几年当中一直有一个徘徊在人们脑海中(也同时挂在嘴边)的词汇,那无疑就是“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像花旗银行以及美国国际集团这样的巨擘已经膨胀到了一旦其倒闭就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崩溃的程度。如果我们对上面这个词汇做一个意译,那么它的潜台词就是“政府必须在困难时期救助我们。”这是我们在电视以及各种杂志的专栏中探讨了很久的问题:我们应该救助这些企业吗?但是如果我们仅仅看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那么很简单,就是这些企业“大得过分。”任何一家大而不能倒的企业的规模都是大得让人无法接受的。</p>
我们原以为人类可以像魔法师一样通过某种戏法打破地球引力这一类的自然规律;自从里根政府的时代以来,自由经济学家们坚称人的自利情结足以保证我们的经济不会走向全面崩溃。这同时也是1990到2005年间,美国的人均零售面积量翻番的重要原因,这个数值在此时期内从19平方英尺上涨到了38平方英尺。这在现实生活当中根本无理可依,但是只要人们心中还存有对奇迹的幻想,那么它就可能成为现实。这种对奇迹的幻想终于在2008年的夏季被打破了,危机过后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看上去根本不像以前人们心目中的首席大法师那么威风,现在的他就像一个已经谢幕的疲倦的小术士。在国会发表证言时,他承认自己所信仰的体系是“存在缺陷的。”他说,“我本以为机构的自利情结,特别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完全能促使他们首先去采取保护股东及自身股权的措施,但是事实证明我的这种假设是错误的”――而他的自白差点就打动了我。因为我们或许就损失了一些金钱,但是他失掉的是自己的信仰。他后来说,“去年夏天,我们关于经济增长的知识体系也完全崩溃了,因为我们用于风险控制的数据仅仅涵盖了过去二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一段甜蜜的时光。”</p>
从巅峰状态的回归(3)
实际上,他最后这句话值得我们反复重读。因为从更大的视野中看,我们整个人类文明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因为我们用于控制整个人类社会风险的数据仅来自过去几百年的时间,这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作典型的稳定时期。其实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银行类企业已经膨胀到大而不能倒的程度,我们整个现代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达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正在经历着犹如爱丽丝梦游之前刚混混欲睡的那种状态,这种半睡半醒的状态最根本的起因就是人类社会的爆炸式发展。纵观人类的历史,人类在物理世界中所占的比例都是小的,自然占据的空间是大的;但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种非常重要的比例关系已经被反转了。通常情况下,这种比例的反转都是以很慢的速度在进行,使得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其存在,但是偶尔这种反转也会出现十分明显的代表性事件。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J?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他曾亲临新墨西哥州沙漠地带的阿拉莫戈地区(Alamogordo)观测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核试验。他当时借用了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话说:“我们正在把自己塑造成上帝,那位有能力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