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型冰川是每个大洲的总水源,其下游定居了上亿人口,都是因为这些冰川能够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水源。“当冰川融化掉就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像利马这样的小国家要怎么办呢?”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院的气候科学家蒂姆?巴内特(Tim Barnett)不禁提出了质问。“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将近3亿人口依赖冰川融水作为其主要水源。这些冰川一旦消融只能等到下一个冰河世纪才能再次形成规模。”</p>

在我读到上面这些现实的描述时,我第一回想起的就是几年前曾经去过的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就算以西藏本地的标准来衡量也算得上偏远的小村庄。一位结实健壮的小伙子带着我沿着河岸向上游走了差不多一英里,为的就是去看看高悬在他们河谷上方的巨大的冰川出口。当时我看到一块体积差不多有一幢公寓楼那么大的岩石突兀的耸立在巨大的冰墙中间。我的向导说,这块巨岩是去年才显露出来的,由于其深色的表面更容易吸热,因此覆盖在其表面的冰雪融化得更快了,石体裸露出来的部分与日俱增。离这个村庄最近的学校远在100英里之外,村子里没有一个人识字。我出于好奇问了我的向导:“为什么冰川在融化?”我不知道当时在想些什么――或许在等待他回答这是某个愤怒的天神降下的罪过?他以一种看待无知蠢货的眼光回望了我一眼。</p>

一个新异的世界(5)

他说:“全球气候变暖了,工厂的数量太多了。”他的回答非常干脆,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忧郁。我们随后回到了他居住的小屋,然后就握手道别了。我钻进租来的路虎车,直接奔向机场。后事且不提了。</p>

我们再来看看海洋的情况,这是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成分,然而我们的讨论经常会忽略它。它的遭遇有什么不一样的吗?1995至2008年间,热带太平洋区域上空共形成了111次飓风,比之前的13年时间同比增长了75%。这些飓风来得更猛烈,其特征也更让人琢磨不透。来自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凯文?特伦波斯(Kevin Trenberth)说,“暴风雨不再像以前那样在陆地上登陆,然后逐渐消退。现在的飓风会持续更长的时间。”他还补充到,2008年夏天,“气象学家们完全没有意料到热带风暴法栖(Tropical Storm Fay)竟然在佛罗里达州破纪录的来回移动了四次”,这之后才逐步消散;飓风古斯塔夫的风力一直持续到内陆100英里的巴吞鲁日市(Baton Rouge),让从沿海地区疏散到此地的难民们又一次措手不及。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历史上最早成型的5级飓风(2005年的Emily),第一个出现在一月份的热带龙卷风(2006年的Zeta),第一个在南大西洋出现的热带龙卷风(2004年的Catarina),以及历史上第一次侵袭西班牙的热带风暴(2005年的Vince)。2008年的飓风季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持续五个月中每个月均出现大型飓风的季节,从七月的Bertha到十一月的Paloma。其他地区的情形又怎么样呢?根据一份研究的结论,“海洋温度的提升导致孟加拉国每年遭遇台风警报的次数高达12次,而在此之前的年平均数量仅为3次。”2006年,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台风侵袭了这个国家,导致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受淹;一年以后,气旋锡德(Cyclone Sidr)致使三千多人遇难。如果全加在一起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根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报导,“过去的这三十年我们遭遇了诸多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其总数超过了二十世纪前75年内同类灾害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