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的脑中由不得浮现起了昔年诸葛亮在船舱中手摇羽扇指点江山的风流姿态。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那时的诸葛亮虽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设想,但他在字里行间始终都以统一中原、光复汉室为己任。正是这份意气奋发、力挽狂澜的气魄让感同身受的刘备发出了“如鱼得水”的赞叹。如今再看看这会儿在角落里沉默不语的诸葛亮,刘备突然意识到倘若他贸然答应张存、习祯等人的进言,无疑会伤到这位青年谋士的心。想到这里,刘备当即按捺下心中的悸动,转而环视了一圈帐内文武。扬手一挥道,“事关重大,待孤三思而后定。”
刘备此话一出张存、习祯等人倒也没有再坚持下去。毕竟正如刘备所言奉天子迁都、分封诸侯之类的大事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下决定的。更何况进谏也是要讲究技巧的,有时一味的强谏只会适得其反。适当地给主公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才是合理的进谏方式。与此同时诸葛亮诧异地抬头望了一眼出言推辞的刘备,心头不禁泛起了层层涟漪。
虽说刘备并没有当场拍板决定是否接受蔡吉的十六字倡议,但通过张存的暗中布置。天子遣孔融携旨南下以及蔡吉所提的那十六字倡议。还是在当天夜间时分传到了刘晔和杨修的耳朵里。张存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要借刘、杨二人在谈判桌上向刘备施压,从而断了刘备抓曹操换天子的念头。不过刘晔和杨修毕竟一直处于软禁状态。对外界的情形知之甚少,所以面对张存故意放出的讯息,他二人还是抱着半信半疑的谨慎态度。
“卜都定鼎,还政天子。分封诸侯,以藩屏汉……”就这跳动的灯光杨修背手在帐内来回晃荡了一圈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驿动,悄声向刘晔探问道,“子扬,汝说此事可当真?”
说实在的刘备部这几日的表现在刘晔看来多少有些自我矛盾。倘若真是天子派人南下调停曹刘纷争。刘备显然应该向他们两位曹军特使示强才对。因为这样一来刘备才能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取得先机。可在过去的数日中刘备却始终都在向他二人示弱。这显然不符合谈判的原则。难道说大公子真被蔡吉、孙策等人说服答应出让天子?亦或是说孔文举携旨南下是刘玄德故意放出的烟雾,旨在引曹公出城?
对于此刻的刘晔而言可以容他分析的情报实在有限。而曹操目前的处境又容不得曹营孤注一掷。于是在手捻长须沉吟片刻后,刘晔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此事尚难定论,余等宜以静制动。”
杨修见刘晔回应得如此谨慎。当即剑眉一挑以轻佻的口吻追问道,“若此事当真耶?”
“若此事当真……”刘晔呢喃着重复了一遍杨修的问话,旋即深吸了一口气肃然道,“则山河变色也!”
刘晔此话一出杨修顿时收敛起了轻浮的笑容,因为他深知刘晔的山河变色之说一点都不为过。作为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世家子弟,杨修对于汉室多少还是有点感情的。遥想当年曹操奉天子入许之时,杨修也曾立志报效朝廷。然而现实很快就将他的那点理想撕裂得七零八落。特别是衣带诏事件爆发后天子与曹操彻底决裂,使得他们这些个朝臣每天都得在汉室与曹氏之间做着如履薄冰的抉择。如今蔡安贞抛出了分封诸侯的倡议,想来许都不少人都会为之欢呼雀跃吧。可如此一来汉家天下也将随之名存实亡。
正当杨修黯然神伤之际,夜空中忽然飘来了一阵如泣如诉的琴声,仿佛是在为汉家的末路而哀鸣。被勾动心弦的杨修忍不住抬手撩起门帘,迎着皎洁的月光闭目倾听了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