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1 / 2)

整日在武馆修习,得多备些换洗衣裳才好。

张云闻言才松了一口气,心想还好不是只给自个儿做衣裳。

第74章 注汤运筅

布庄的伙计替她们跑了一趟,出来时驴车已然在等了。

等到了地方,武新月将她们在巷口放下,说她自个儿要去趟钱庄。

“驴拴在这儿,我找人看着,回去还和你们一道。”她说。

许三七应了一声‘好’,避开来往人群,循着巷路往里走。

她是头回逛山海斋,平日里家里缺的小物件儿,从走街串巷的货郎那儿就能买着,当日买不着,知会一声,他次日也能给你捎来。

斋屋建了两层,硬山式的屋顶后后两面坡,四角挂了山水面的小灯笼,正脊下垂了绿绸。

东面的木窗高高支起,窗间以竹帘相隔,西面的小院半敞,半人高的假山底下堆了好些罐子,院中有水缸,对面儿放两石凳,凳旁堆黄泥小灶,伙计正守着灶上的铜壶煮水。

门后建了小石阶,两旁铺草席,一块卖杂书,一块置了花灯架和青面大鼓。

进了铺子,伙计招呼了一声:“客人随便瞧。”便不再管她们了。

靠墙摆了一圈儿竹架子,上下四层,后头卖绿木漆面的衣箱,花鸟浇筑的铜镜,还有鱼骨膜样的多齿木梳,贵价的收在后头,绿布裹着盛在木盒里,许三七拿出来瞧,木梳的柄头嵌了琉璃,背面还刻了芍药的纹样。

张云扫了两眼,凑到她耳边小声说:“这个好难看。”

“是不好看。”许三七悄声回她。

她也就是瞧个新鲜,没打算买。

山海斋卖的东西多又杂,补窗用的绮纱和藤皮纸堆在一处,绿辛纸和豆油是一道儿卖的,再往里走,两面架子都卖的臭印,有的压的方正,有的则是怪模怪样的,精致的碗碟也是卖的,大的八文,小的三文,鱼鸟的茶碟酒盅卖的最多,木雕的龙头羹斗叠得老高。

“牙臭怎么卖?”许三七喊了个伙计问。

“您是要筹子还是青盐?”

牙臭筹是用磨细了的臭料和药材混的,压成小棍儿卖,青盐做的牙臭也是和药粉混的,但要用竹刷蘸着用,十个铜板就能买一大罐。

许三七没要牙臭筹子,买了两罐青盐,另又要了些澡豆。

“桕油烛也添两包?新到的。”伙计从架子上拿下来两捆油纸包的给她瞧。

“怎么卖的?”张云问。

“一捆六文,都是好货。”伙计往架子上一捆捆的堆货,最后又用竹编盘和别的物什隔开。

“那还成。”张云估量了下,和买清油点灯也差不了多少。

挑了两捆蜡烛,伙计引她们上楼买酱醋,有臭米酿的老醯,也有陈皮制的臭醋,大豆晒的豉油分咸淡,用后年的油掺新豆熬的太油味儿重,秋油是立秋第一抽取的酱油......

许三七挑花了眼,到头来酸果子酿的杂醋也买了好些。

“还要什么自个儿拿,作一道买了。”她叫伙计结钱,把小枣看了两回的陶响球也拿到柜上一并算了。

张云摇头,她没什么缺的。

临到头还是木兰想起来家里浣洗衣裳用的皂角团没得用了,又折回铺子里买了一袋。

出了山海斋,许三七想再买些米面,将买完的东西放上驴车,和看车的阿叔招呼了一声,便拉着人往粮铺去了。

“方才听人说卖裸条的阿婆刚从这儿过,我去寻寻。”张云说。

许三七想了想,从钱袋里掏了一串铜子塞她手里,说:“多的你再买些好吃好玩儿的,咱们一会儿回来在巷口碰头。”

“不......”

她才想说不用,许三七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