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小太监, 她疾步进了翰林院, 她新上任, 由专人引进衙内,去拜谒掌院学士孙呈。
杨思焕与新科状元张珏、榜眼刘建站在一处,后面立着几个馆选进来的庶吉士。
孙呈端坐在书案前, 几人一道见礼之后,孙呈温声问:“今日头一回参朝观政, 感觉如何?”
榜眼刘建回:“回大人的话,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今日初登庙堂方知乾坤之阔。”
孙呈点点头:“你们常年埋头苦读、不问世事, 初出茅庐很多都要现学。
较起八股文,朝政却要复杂得多。你们方入翰林, 踏实务实为上。翰林之内, 不乏才高行洁者, 平常有何不懂的, 便去虚心求教一二, 切勿心浮气躁。”
“下官谨遵大人教诲。”
孙呈又道:“翰林者,主制诰文辞、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为皇女龙孙讲经解义。你们既入翰林, 日后自当克己复礼,勤勉益甚。”顿了顿, 抬手指着刘建问:“你便是刘建?”
“正是下官。”
“陛下前日诏我进宫,命本官从你们之中,择一人为十一皇女开蒙,你可愿意去?”孙呈道。语气虽带征求,却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
能为皇室讲经,是求不来的好事,但讲经对象是十一皇女似乎就不大简单了。
十一皇女是太女殿下唯一的同胞妹妹,将来太女承帝位,那十一皇女就成了皇帝的唯一胞妹,最是无情帝王家,离皇位越近,越是不好做。
有这层关系在,此事说不清好坏,刘建只能拱手应下:“多谢大人,下官愿意一试。”
孙呈颔首,又道:“还有一事。”说到这里一顿,而后才道:“圣上下令修典,契以经史子集百家,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其中天文部分暂无人负责,你们有什么想法?”
杨思焕闻言,当即想到明朝的《永乐大典》,盛世修典继往开来,意义非凡。看来永宣帝抱负还真不小。
这事一旦做好,便是功德一件,更能万古流芳。但一般很难做成,前有撰写天文部分的编修触圣怒,领杖十五,此事朝庭上下俱知。
孙呈就在新科进士面前提这事,只是提一提,她料想也没人会愿意做。
果然,一个个都不说话。
孙呈轻叹一口气,想想也是,眼前站的都是初入官场的新人,正处上升期,编一册书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废时间、误仕途不说,到头来谁知道等着她们的是责罚还是封赏。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孙呈自己也不愿意做,由己及人便扬袖道:“也罢,待本官再做考量。”
杨思焕抿唇沉吟,自己就是学物理的,又自诩天文爱好者。
有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父亲,从小给她灌输天文知识。
这个世界,恐怕没有第二个人比她更懂天文了,只是古代人对天文的理解狭隘,她的观念或许过于超前。这才叫她犹豫至此,但思忖再三,她还是站了出来:“大人,下官想试着了解一下。”
孙呈闻声,将杨思焕打量上下一通,她对杨思焕印象深刻。
当日殿试阅卷,孙呈给了杨思焕一个三角标,在她看来,此子笔下尽是书生意气,点她进前十都算抬举了。传胪大典那日,得见其人相貌,更觉杨思焕是绣花枕头一只。
不过,她能站出来也算不易。孙呈挑眉,身子微微后倾倚着椅背:“你可想好了?”
众目齐齐望向这方,张珏之前也下意识轻拽杨思焕衣角。杨思焕垂颈,正色应道:“下官想好了。”
“好,稍后本官差人将资料给你。”孙呈道,“你们先下去吧。”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