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起李承汜,他却说那丫头太麻烦,已经被他打发去宗人府重新安排了。

作者有话要说:

☆、小楫轻舟入梦来【1】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的圆明园非彼圆明园,介意地理的同学,先给你们打打预防针了,等会见到金陵的圆明园可不要被亮瞎……囧

时光匆匆,海棠花开,海棠花落,花开又花落的轮换里,五月过去了,六月就这么来了。年少无忧的日子里,岁月也变得有时候悠长,有时候短暂,就如同那响在潭柘寺里的钟声,响的时候一圈一圈儿的打着弯儿盘旋进你的耳朵,可是钟声过去之后你才想到,它是真的过去了,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可是五月有五月的事,那么六月自然也有六月的事。

转眼就到了六月节,所谓的六月节,就是在六月初六这日,按宫里的规矩,六月节这天是所有人同庆的日子。早朝罢朝,学堂也不用上课,所有公事一概搁置,全心全意玩乐。听说是从前几代先王那时候传下来的,因五月初五有个端阳节,所以六月初六就有个六月节。不过这节日,只在我们南晋有,其他地方,无论北燕、南诏还是吐蕃,都是没有这号节日的。

每年这一天,父皇都会带我们去圆明园,赶那里的庙会。庙会当然也是宫里办的。赶庙会的时候,无论宫中上下,男女老少,全都做寻常百姓打扮。对父皇,我们也不必称呼“父皇”,只要喊“老爷”;“皇兄”不叫“皇兄”,要喊“大哥”;如此如此。然后一大帮人前呼后拥的到圆明园里去逛。刚开始记事的那几年里,我最喜欢六月节了,因为那时候整日被关在宫中的我,陡然一见到这所谓的带点民间味道的宫中节日,自然感觉很新鲜。但是后来渐渐的大了,特别是出了宫以后,见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和这小小的圆明园一比,所谓逛庙会根本不值一提。尤其是每一年的活动大抵是一样,连路线也不曾变过,父皇还总是要听戏,一听就听好长时间。我最不喜听戏,尤其是圆明园的戏台总是摆在九州清晏让我一直觉得很不合适。地方那么大,还又隔楼台又隔水的,戏台离得很远,还很高,我们听戏的这边又深又不透风,真是很麻烦。连唱的什么戏都不知道。而且每次的戏文大抵也都是一样的,无非是五女拜寿之类的老一套,听来听去,我都快要背下来了,可是父皇还是每年都听得津津有味。再说买卖街上的那些人,都是太监宫女扮成的,虽然模仿民间做生意,摆地摊,依稀有那么点样子,但是见了我们还是畏畏缩缩,弄得我很不舒服,终究只是模仿而已。

但是宫里的太监宫女们还是很爱过这一天的,因为这一天宫里的人大都不用当值。主子们都到圆明园了,他们自然也可以到这里玩一玩。圆明园那么大,有那么多花花样样,稀奇古怪,哪里不是好玩的地方?而且他们终于也不用围着主子转了,可以好好过一把寻常百姓的瘾。没有我们的时候,他们往往特别随意轻松。

“师傅,这冰糖葫芦怎么卖?”八哥有模有样的从插满冰糖葫芦的竹草把子上面拔下一只冰糖葫芦,问那扮作摊贩的小太监。这小太监一见到是皇上和皇子皇女的队伍,整个人已经吓得不轻了,但是宫中规矩,这一天不得行礼,不得按照常日的规矩来,他只得哆嗦着伸出三根手指:“三。。。三两银子。”

那小“摊主”哆哆嗦嗦答完,九哥一笑:“这小师傅是怎么做生意的,怎的见到客人吓成这个样子。”说着从钱袋里随手摸出三两银子给那小太监,然后把糖葫芦递给我。我接过来,回头就看见父皇笑眯眯地捋着他的胡须。果然,这样子他老人家看来是最和谐的,真真是父慈子孝,兄妹和睦。其实我也不大爱吃糖葫芦,太难咬了。而且我恨极了这些扮作小贩的太监,竟然要那么多银子,我前几次出宫玩的时候,在路上买东西都是按着这里的价,一出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