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1 / 2)

似乎听着了,又似乎没听着。

脑中不合时宜地闪过昨日的期盼她知晓他帮了她,该领他的情,今日该大办接风宴。

若他刚从睡梦之中醒来,昏昏沉沉之中,听不清,倒也正常。

然而奇怪的是,他或许比黄一炳起得还早此时不仅做完了早课,还翻过了几本卷宗,都是黄一炳先前送来的,与高潭各项事务相关。

他清醒得很。

好在徐徵很快回神:

“黄公不必惊慌。既然李头领能够腾出人手,封锁消息,想必此次并非毕其主力,一心向北。她大约带了多少人渡河?”

虽只是安慰黄一炳的话,但却说得滴水不漏,十分周密。

语气也是惯常那般波澜不惊,游刃有余。

还能分出余力,捕捉到李乐训此番布置的异常之处。

哪还有一丝走神的痕迹!

徐徵的分析有理有据,当然也将黄一炳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问题之上,叫他注意不到自己先前的怠慢。

黄一炳上了钩,便顺着答:“好像真的不多?十之二三?”

“还是徐相公细致入微,我太过冒进了。如此看来,李乐训手上人马有限,要阻止她也没那么难了。”

答完,他自己也松了一口气。

徐徵却不再深入,只附和道:“黄公说得是极。”

“今日是黄公启程之日,本该是我为公送别,此刻却叫公替我忧心。徐某惭愧。”

黄一炳连连摆手:“无妨无妨,战事一触即发,你快去布置,不用送,我自去就是。”

想到徐徵要借兵追李乐训凡事动了刀兵,周边定不会太平他可不愿有人送行,最好现在就坐上马车,神不知鬼不觉地速速离开。

若真搞长亭送别那一套,排场是有了,但拖过了时辰,要妨碍他行路的安全!

徐徵见他拒意已定,当然不再勉强:“多谢黄公今日之恩,愿公此去皆为坦途,顺风千里。”

黄一炳:“贤弟客气!借你吉言!我不多叨扰了,家里的马车这会该套好了,就等我一人!日后临京再会!”

徐徵还是送黄一炳上了马车。

待前知府带着一家老小出了城,他这才回到府衙他这遭贬的新知府,真正地走马上任了。

然而有关李乐训私走一事,他真正的处理方法,与黄一炳的建议,可谓是南辕北辙。

既不去莲口求援,也不上书朝廷。

反而派了他的亲信饶义濂,叫他去找相熟之人,打听李乐训留守高潭的人数,及府城粮仓的余粮。

饶义濂原被他放进殿前司任职,然而毕竟是徐徵随从出身,害怕树倒猢狲散,便自请追随。

徐徵虽不通武艺,但任太尉的几年里,为保权柄稳固,也仿照其余武官的做法,以家丁门客的名头,征募过一些私兵。

对其中的门道,也略有一些了解。

查实这些,便能大概推断出李乐训向北的目的。

徐徵全然不似黄一炳,毫不担心李乐训渡河激怒青国。

他巴不得!

叫蛮人入侵了北方故土,使亲人骨肉几十年被迫分离,是汉人的耻辱!

而他身在朝中,眼睁睁看着汉军节节败退,无人无钱可用,不得不折下身段,委婉求和,更觉耻辱。

青人的阴影笼罩了数十年,而李乐训带领金城诸将南归,是他一力促成。

就是期望她能在这一片云翳之中,撕开一道口子。

如今李乐训终于迈出了反青的第一步,他夙愿将成。

不过,李乐训所为,虽遂了徐徵的愿,但他仍要查明她的目的。

她对他不似以往现在只是公事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