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就有人提出了小河县跟牧县前头挖沟渠的事。
“我那亲戚就是小河县的,他确实说他们挖引水渠能有钱拿,干得多的,一天能挣十几文呢,更别提包两顿干饭了。”
“听说牧县也是这样,那不就是出去干活赚钱嘛?”
当换了一种思路后,百姓们顿时上了心了,七嘴八舌地就问了起来。
小吏也连忙回答着百姓们各种问题。
“工钱怎么发的?一天发一次嘛?”
“要挖多少才给钱啊?我挖不完不会扣我的铜钱吧?”
“只能男人去吗?我家女人多,力气也大,能不能也去赚钱?”
“是一家只能去一个?能不能多去两个?”
就在村各县组织人手挖河道的时候,小河县这边,何县城直接批了一块地给制油厂。
“这屋主原先也是做生意的,倒腾布料,所以弄了一个大院子,只不过后面生意不好,就离开了,托了人卖这屋子,算起来都空了有大半年了,正好给你们了。”
当然不是白给,就是何县丞愿意,赵来贵也不敢收,只跟小河县衙签了契书,以一个十分不错的低价拿下了这块地,当然,小河县也不是没得到好处的,后续制油厂的商税要交给小河县衙不说,就是招人,也要承诺小河县百姓为主。
而这个时候,小河县的百姓才发现县城外多了一家奇怪的名字的作坊。
第70章
地方有了,前些日子柳大尺也把榨油工具做了出来。
说起做木匠活,光靠他一个人自然不行,找的是府城的木匠,还是老熟人,陆木匠。
赵丰年觉得陆木匠技艺娴熟,也颇有匠人的钻研精神,日前已经请他成为了工房的典吏,得知赵丰年又有新的东西要做,陆木匠也很爽快地应了下来。
陆木匠还有个侄子,不出几日,就带着侄子跟柳大尺做出了三套榨油工具。
小河县的百姓只看到那间带大院子的屋子终于卖出去了,人来人往,又运了不少大家伙进去,瞧着是要有大动作了,谁成想,没过几日,就看到了他们小河县的何县丞跟另外几个大人出现在了那边,那几位大家也都眼熟,仔细一瞧,不是知府大人又是谁!
这一打听才知道,这里面是府衙跟县城扶持的一个叫做什么制油厂的地方。
百姓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制油厂,但是他们知道油啊,立马就知道这是家卖油生意的铺子作坊。
“只是卖油的不就是卖肉的嘛?怎么没看见养猪,倒是弄了一大堆木头疙瘩进去了?”
“木头疙瘩也是好东西,没看我们小河县如今到处立着的水车嘛?先前知府大人带着人运过来的时候,也说是木头疙瘩呢!”
“那我可要经常去那边转转,看看到底啥好东西。”
过了几日,百姓们再经过那边的时候,却发现那叫做制油厂的作坊招人了。
“要招人呢,要十二个力气大的壮汉,还要两个厨子,会识字的优先!一个月给二钱银子呢!还包三顿饭,不过不包住。”
“包吃就不错了,老天爷,这一个月能拿二百个大钱呢!”
“做个饭还要会认字呢?这要求也太难了。”
“一月二百文?真有这样的好事?!”
“我家的倒是力气大,可是不识字啊。”
“不识字的优先,也许不强求呢!”
“孙家阿嫂做饭是一把好手,倒是可以试试去做厨子!”
制油厂的招人消息瞬间引起小河县的关注。
小河县流水县孙家,孙阿嫂正在院子里翻着一把大豆,听到篱笆墙外有人喊自己,忙回过头去瞧,却见同村的一个妇人正朝这边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