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夫子!”宋明珠自来熟地拉起徐郎君的手,给后者充当向导,“我带您去看我们村的学堂!”

见宋家台的人这么热情,小五便放心地去帮徐郎君放行囊。

“徐郎君,我先去住所那边!”小五道。

村正赶紧让儿子一起去帮忙:“老幺,你一起过去帮忙安置徐夫子!”

有了宋明珠,村正好多活儿都省了。

“徐夫子,您看,这就是我们村的学堂!”

宋明珠把人带到学堂跟前,挨个点位介绍。

“这是操场,我跟村正爷爷说好了,所有学童每天都要在这里跑两圈步,强健体魄!

这个是戏台,年前我们村唱大戏,周围的村子都来了,好多人呢!

这边就是学堂正门了……”

徐郎君已经从知县大人那里得知了宋家台修学堂的缘由,此刻抬起头,认真地看向牌匾。

“明珠学堂!好名字!”徐郎君笑着夸奖道,“好字!”

“这是知县大人题的字!”村正终于插进来一句话。

“知县大人是状元郎出身,学识那是一等一的好!”徐郎君道。

小五飞快地放了行囊,轻装回来,刚好听到这话,脸上十分骄傲。

那可不是?

他们郎君呐,不仅学识好,家世好,做官也好!

“徐夫子,我们进去看吧!”

宋明珠牵着徐郎君进了学堂,转了一圈。徐郎君发现宋家台的学堂修得十分宽敞,比县学还好。

教室采光充足,空气对流,让人耳目清新。

甚至,连茅厕都是村里最好的。

“陈设简陋,还望徐夫子不要介意……”村正看徐夫子进了教室脸上一滞,以为徐夫子心有不满,连忙小心翼翼地道。

“哪里,如此正好!”徐郎君敛了敛被春日阳光晃花的神,回头安抚村正,“学子的任务,在于读书、识字、明理,而非在于攀比。”

若有青云志,头顶一叶芦苇可以读书,头顶一片草棚也可以读书。

“况且你们这学堂,已经胜过全县多数小学堂了!”

没有雕梁画栋又如何?

诗书千载,其中自有繁复天地。

没有高朋满座又如何?

子书千年,其中自有诸子百家。

没有花团锦簇又如何?

集书千载,其中自有繁花如锦。

没有飞檐斗拱又如何?

史书千年,难道还不够跳出这一角天空?

“不愧是徐夫子!”村正真诚地夸赞道。

句式虽然简单,但诚意满满。

如此,徐夫子跟宋家台愉快地达成了双向奔赴。

接下来便是学童们跟徐夫子的奔赴。

村正让人喊来自己的大孙子跟二狗子哥,屏散其他村人,由徐夫子当场对两人进行考校。

徐夫子先问两人读了几年书,读过哪些书。

两人一一答了。

徐夫子便出题。

宋明珠也在旁边听着。

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贴近当代科考,之前那都是模模糊糊擦个边边。

但听着听着,宋明珠就悄悄抹起了汗。

徐夫子出的题,怎么形容呢?

举个例子!

假如你说你读《孟子》,好嘞,徐夫子随意一抽,抽到《告子》下篇第十五节。

【恭喜您,寒窗苦读三载,获得科考资格。

请听第一题!

请背诵一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