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得倒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似乎跟荀彧的猜测颇为相符,可荀彧听了这个解释,心中却总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
荀彧:“伯安应当知晓,凡事欲速则不达。”
陆离明白:“我知文若意思,只是心中担忧迟则生变,平添动乱。”
“兴亡之中,百姓皆苦,相较之下,兴总是要比亡好一些的。”
荀彧没想到陆离会与自己说如此敏感的话题,但惊讶之余又有种意料之中的果然如此,他果然不愧是他父亲的儿子。
如今已经是几乎明摆着的乱世情况了,尽管很多人没有将话直接摆到台面上来说,但各家分散的下注本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汉失其鹿成为了不会被宣之于口,却在人心中悄然蔓延的一份事实。
陆离在这个时候说这话,看似很敏感,实际上属于切合时代的话题。
而对方的父亲呢,当年大汉虽然被外戚宦官祸害的不轻,可到底还处于一个好着的状态呢。
可偏偏在那种时刻,对方给荀氏来信说那种关乎国运的事情,字里行间中全都是一股要带着大家一起死的美。
跟陆乔一比,陆离这般简直可称之为保守谨慎了。
荀彧一直觉得陆离能够走到今天,比起他亲爹到底还是谨慎与讲究实际的,然而他完全没想到遗传的威力是如此的巨大。
陆离竟然问他:“以文若之见,明公何时可一统北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