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正因这样的家学渊源,所以没有人比穆国公世子更懂建文余孽!
至于倭国为什么会有建文余孽,那其实也不难解释。当年太宗皇帝命人六下南洋,不就是在想在海外寻找自己侄儿的踪迹么?建文蹈于海外,本来就是国朝的共识。
而众所周知,高祖皇帝计划缜密,早就给后代子孙预备了诸多脱逃的门路。即使真要从海上逃遁,安身也不会只局限于区区南洋一地,四处奔波,随时隐蔽,才是上策。太宗皇帝之所以徒劳无功,正是没有看破自己亲爹的招数!
穆祺筹谋已久,此刻灵感迸发,洋洋洒洒,顷刻间便写下数百上千字,一吐心中畅想。要论文辞优美,引经据典,他当然远不能与翰林学士相比;但论史料充足,想象丰富,天下又有谁是他的敌手?他以一列举了倭国高丽安南缅甸诸多的史料,逐一分析比对,仔细揣摩,大开脑洞,最后严谨的得出了自己的推想:
从种种证据判断,建文帝及其余孽必然预备了一个远逃海外、四散流布的方案;企图借着海外的势力反攻大陆,再行复辟。
这就是持续两百年,绵延近十代人的流浪建文计划,尔等文官识不识得?
认不得也没有关系,穆国公世子火眼金睛,已经一眼看穿了建文余孽的诡计。他甚至还可以大胆断定,海外倭国就是建文余孽反攻大陆的重要基地,倭人野心难驯,所以才这般的狂悖不经,恶逆犯上!
你说倭国并无此意?那我倒问问你,如果不是图谋反攻中原,他们往沿海安插间谍、派遣倭寇、收买京中官员,又是要做什么?
你看,这种种蛛丝马迹,一一都连上了吧?铁一样的事实横亘在前,谁还敢诽谤世子是在发癫胡说?这样的心思缜密、高瞻远瞩,不是精忠报国又是什么!
如此写到最后,穆祺笔锋一转,为自己的密折订下最后的基调:
【……正因如此,才必得加强海军,筹备海防,上慰太宗皇帝在天之英灵。毕竟,中倭友谊渊远流长,绝不允许一小撮建文分子阻止了中倭邦交的大局!】
作者有话要说
咳咳,如果以人义的官职做对比,那瑞哥鼎盛时期基本是实权副国(而且是顶配的那几个),要办小阁老转世育良书记或许还要费点精力收集证据;要办胜天半子祁厅长,那就是写张纸条的事情……
说白了,海瑞这种究极大bug,是属于官场上潜规则无论如何都抹杀不了的人物连老登亲自出手,都被杀得屁滚尿流蹬腿拉倒,其余官吏就更别提了。其实吧,如果只是道德上有优势,那收拾起来也不困难,你嘴炮了得就派你办实事,办出了差错你的道德优势不攻自破。但道德上有优势,办实事又是无往不利,那天下当官的都只能麻爪了道德上优势太大,谁搞他谁跳火坑;办事能耐太高,扔到什么冷门衙门都能给你搞得有声有色夺人眼球。弄到最后无可奈何,大家全部说瑞哥好话,期待上级赶快把他升官他只要一升官了,恶心的就不是我们而是领导。要相信领导的智慧嘛!
瑞哥的火箭蹿升,基本就是这么来的。
第 22 章 痛骂
政治斗争讲究的就是个以快打快,不给敌人丝毫喘息的功夫。小阁老与穆国公世子见面后不过六七日,周至成的亲弟弟,兵部清吏司主事周至中便哭哭啼啼上了许府大门,跪下框框磕大头:
“表舅舅,求你救我大哥一救!”
自己的亲戚上门这般哭求,正在苦苦参悟自然大道的许阁老终于坐不住了。他一身道袍,从闭关的清室中踱了出来,命人扶起周至中:
“何必如此急躁?”
大概是真从飞玄真君的青词中参悟出了什么天人化身的大道,或者是这几日磕金丹磕得有些重金属中毒反应不灵,许阁老的声音飘渺清雅,隐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