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让李暮歌的日常多了几分趣味。

挺好玩。

当然,国事就没有好玩的,国事都很严肃。

所以李暮歌在心里笑了笑后,面上冷淡地说:“长公主放心,朕不会轻饶贪官污吏,胡国王子已经在外等候,长公主对胡国,有何见解?”

李乐景在西北两年,见过不少胡国人,同时也很清楚西北那边的气候。

但要问她对胡国有什么见解,李乐景说不出来。

“有关一国,臣姐愚钝,不知该如何评论,以正国论,胡国非国。其子民茹毛饮血,无固定居所,依存草场而生,无圣人引路,以文字丰精神,其农人不种地只牧羊,土地也不适宜种植粮食,是与我大庄截然不同的国度。”

李乐景认为自己说不出个所以然,结果说出来的话却是字字珠玑。

到底是去过西北的人,比不少朝中大臣说话要有底气很多。

李暮歌真不想回想,之前她在早朝上问大臣,胡国如何,竟然有大臣说,胡国之所以会输给大庄,是因为胡国没有名臣贤主。

胡国内部自然有名臣贤主,只是那个名臣贤主,绝不是朝臣口中的名臣贤主。

胡国的名臣大多数是王族的亲戚,贤主比较少,因为他们的“主”多看血脉。

和李氏内部的竞争上位不同,胡国王族是真的很重视长幼顺序,期待王族内部竞争,不如期待一下王族和其他大族争斗落败,换个更强大的王族上位。

总而言之,胡国内部的制度是非常适合草原的制度,与大庄完全不同。

大庄人有固定的居所,耕种土地,获得粮食而生存,这一点上,与胡国的百姓完全不同。

“若是能研究出生长在西北荒地上的粮种,或许能够改变一部分胡国人的天性,比起游离失所,他们肯定更喜欢稳定的生活。”

李暮歌一句话直切主题,她想将游牧民族,改成有固定居所的农耕与游牧民族的混合体。

这点其实有成功的先例,一些能够耕种粮食的地方,胡国人和大庄人互通有无,跟一国没有太大区别。

胡国人比较少,李暮歌想,她这个想法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关键在,交通要够便利。

在西北,能够种植粮食果腹的土地到底是少数,其实更应该种植经济作物,然后用钱来交换各种生活用品,只要这条商路运转起来,内陆攥紧粮食,就能稳住整个西北。

李乐景不确定李暮歌的想法到底能不能实现,她倒是听说了,农学院那边的学子,十分擅长种地,也能改良粮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