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底下站着听,当然会觉得心累,因为那些事情跟此刻的李暮歌无关,上头还有个老头虎视眈眈,连放松一下都不敢。
不光心累还身累。
六部冗长的说话时间终于结束了,皇帝提起了科举改制,李暮歌深吸口气,提醒自己打起精神来,该上场了。
她没注意到,当皇帝将科举改制拿出来说事时,提起精神的人不光她一个,好多大臣都一下子精神起来。
“长安,你将你写得折子,与各位大臣说一说。”
皇帝高坐于上位,将任务分配给他十六岁的女儿,群臣纷纷将目光投向第一次上朝议政的长安公主。
只见年幼的公主步调沉稳地走出列来,站到大殿之中,先是冲皇帝行了一礼,道了一声遵命,随后掏出折子,开始念了起来。
李暮歌不过是将之前给皇帝写过的折子念一遍,她都写了好几次折子了,再写一遍对她来说,算不上难事。
群臣还是第一次听到李暮歌的折子。
原本他们都觉得,长安公主在太学读书时没有才名,后来到了国学同样没什么才名传出,想来文采一般,折子肯定写得也一般。
结果和他们所想差不多,李暮歌的折子里确实没什么高大上的句子,大部分都是平铺直述,非常简单易懂。
但要说这折子没有文采,那就大错特错了,有时候简朴也是一种文采,堆砌辞藻,耍弄文学的折子固然才华横溢,但并没有李暮歌的折子好看。
因为折子是处理政务,对于群臣来说,越是简单易懂越好,别让他们费时间去猜测内容,他们没那么多时间!
群臣一边在心里感慨文字简朴,一边又被李暮歌搬出来的数据糊了一脸。
那些数据明明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可全都列出来,却让经历过所有的朝臣,不禁晃了晃神。
原来每年有那么多寒门学子无法考上科举,入朝为国做事,原来几乎每一次科举里,都有人在舞弊,有人贿赂考官,有人提前购买考题,还有人直接花钱请人来替考。
这些事情大多数都被揪了出来。
“虽舞弊之举多已拨乱反正,但其影响却极为恶劣,正是因为不糊名,不誊抄,导致世家之后,高官之子如此蔑视王法,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盛天皇帝提议科举,并将科举推广开来,其本意是为朝廷搜罗天下英才,若朝廷每次录用者,皆是滥竽充数之辈,科举岂非变成了九品中正制!”
李暮歌后面的话已经变得十分铿锵有力,攻击性非常高。
九品中正制度是前朝的选官制度,为了能够当上官,最后那些人都疯了,贪污腐败成了明目张胆的事情,各个世家之间互相联姻,形成了极为强大的关系网,将整个朝堂全数垄断。
以至于到了后期,宫里有傻皇帝,朝中全是那几家人,其余有才学之人,天天清谈,放纵形骸,整个朝廷几乎停摆。
李暮歌能将前朝对比晋朝,前期还行,后期是真烂。
一个朝代的毁灭从来不止一个原因,出了昏君是一个原因,朝廷烂透了也是。
皇帝看过李暮歌的折子,但当他再听李暮歌说一遍的时候,依旧感受到了那股震撼。
说实话,他从来没有想过,科举能够彻底改变整个大庄的格局,所以也没想过怎么完善科举。
李暮歌其实也明白,单凭现在的科举,确实没法改变大局,盛天皇帝时科举做不到,以后科举也做不到。
归其原因,是因为世家对知识的垄断,那些寒门学子,曾经祖上都是辉煌过的!
选来选去,还是在那一小撮人里选高个儿,跑也跑不出世家的圈子,也不过是分大世家小世家。
真想要让科举变为选拔人才唯一标准,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