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南京的贾家和姑苏的甄家都送来了拜帖
春红落尽, 残荷凋零,春夏秋冬倏忽而过,离胤祺得封亲王, 转眼已经过了三年, 这三年里, 胤祺果然实现了他对黛玉的承诺,将京中人、朝中事全都抛开,陪着黛玉看遍了万水千山。
三年前, 大清大败准噶尔, 准噶尔部退守伊犁, 鄂罗斯亦撤去对准噶尔的支援,大清西边至此安宁。
而在此一役中生擒噶尔丹的胤祺, 功劳自是不可小觑。
满人最重军功,在如此巨大的功劳前, 可以说泼天的富贵就在眼前,果然,回京没多久,胤祺便得封和硕恒亲王,力压兄弟们一头,且不提被撸了爵位, 此时仍是光头阿哥的胤祉, 就连大阿哥, 也比胤祺低了一头。
五阿哥是四妃之子, 受太后养育, 又立下巨大的战功, 一时间在京中简直风头无两,有那等自以为揣摩透了康熙心意的人, 更是变着法子的想要投到胤祺门下,说不得便是一个从龙之功。
几辈人的富贵,就看这一瞬间。
恒亲王府一时炙手可热,前来送礼的人络绎不绝,门槛都要踩低了几阶。
这门庭若市的情景,放在旁的人家,许是早就沾沾自喜,但胤祺不,素来早慧的他,在准噶尔回程的路上随侍康熙左右时,便将康熙的想法猜了个七七八八。
这些日子他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想必他的皇阿玛看不上他这作风,但他好歹是个有出息的儿子,于出身教养上均无可指摘,就算不能抬起来与太子打擂台,成为其他人的磨刀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长大成人的亲生儿子,康熙并无几分温情,更多的是冷酷的算计。
胤祺早慧,早就不指望从康熙处获得父亲的温情,京中水太浑,浪太大,各方势力交织,胤祺并不愿意卷入其中,见着收到的拜帖越来越多,胤祺忙令人闭门谢客,与黛玉商量着出去避避风头。
黛玉欣然应允,自她幼年从姑苏上京之后,除了偶尔随着御驾出巡,黛玉久居京中,她羸弱的外表下,是个活泼的性子,前些年胤祺去粤地之时,黛玉便心痒难耐,只想跟着过去。
此时听到胤祺所想,黛玉喜不自禁,她连连点头,思索片刻,从榻上下来,穿上新做成的大红色鸳鸯戏水绣鞋,兴致勃勃地跑到书房了里,将她平日里翻着的山河志拿了出来,与胤祺商议着想往哪里走一遭。
册子翻开,黛玉却又陷入了为难,大清江山寸寸都是美景,她既想感受大漠孤烟直的苍凉,也想瞧瞧花重锦官城的繁华,又想回姑苏老家,感受着人间尽枕河的水色,甚至,黛玉还想趁此机会,去南京的贾家祖宅看一眼贾母可还好。
桩桩件件,黛玉都不愿意放下,陷入左右为难之中。
胤祺双目含笑,瞧着黛玉为难地眼神,笑意愈发的浓,许久,见着黛玉仍旧没有抉择出来,不知该去往何处,胤祺的手指轻轻在书上敲了敲,笑着说道:“就算将这些地方全都走遍,又有何不可。”
黛玉瞧着胤祺的眼眸,更加的明亮,她惊喜地叫了一声,搂住胤祺的胳膊,将头靠在胤祺的肩膀上,期待着出行的日子。
胤祺深知,康熙还在琢磨着要如何将他用到恰到好处,便也不多等,急忙令人收拾了东西,等着钦天监算出的好日子,他与黛玉正经受了亲王册封后,立即打着为皇太后祈福的名义,出了京城。
既然是为皇太后祈福,第一站自然就是五台山。五台山作为佛教名山,深得皇家青睐,自太皇太后起,时常要去五台山走上一遭,康熙也亲自去了好几次,想必是向天祈求,国泰民安。
五台山的方丈亦是得道高人,他见着与民众一道在大殿里上香的那对出众男女,只觉着紫气东来,瑞气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