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在欧洲小镇的中餐馆里显然也是差不多的,你很容易吃到加了洋葱的鱼香肉丝,或者馅料非常古怪的肉卷。扬州炒饭显然也远不及广东炒饭来得有名,这其中应当是有什么历史原因,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于是在中餐趴或者各国菜肴混合趴上,留学生自己烹饪的家常菜往往会得到一个评价――
“这和我们在xx餐厅吃到的不一样。”
朋友们甚至不会说中餐馆,而是直接指名道姓xx餐厅,小城镇里的中餐厅就那么一两家,虚指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
当然,或是出于客气,或是出于真心,友人们通常还会加上这么几句话――
“你做的比xx餐厅做的好吃。”
“你用这个电饭煲(欧洲不常见,很多学生甚至从没有见过)做出来的饭,和我点外卖叫来的味道怎么差了这么多?如果外卖做的米饭是这个味道,我愿意天天吃米饭。”
“宝贝你应该去开一家餐厅,我觉得会比xx餐厅赚得多得多。”
无论是不是恭维的成分居多,这种话听着还是很爽的,毕竟谁不喜欢甜言蜜语呢?
如果你真的想听实话,那不妨去询问那些天天和你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在最初的客气与小心之后,他们就会开始原形毕露了,当然,你也一样。
于是彼此之间的对话就会变得如此伤感情――
“不,我不喜欢吃汤圆,芝麻汤圆就不能用不那么黏糊糊的面粉吗?”
“呵呵,汤圆就是黏糊糊的。”
“那我不吃了,我觉得还是xx餐厅卖的油炸牛奶好吃。”
“呵呵,那个不正宗。”
“管他呢,好吃就是了,今天我们还是叫外卖吧。要不我来做我们的法国酪梨派。”
“那还是不要了,我觉得梨子被做成那样真的很难吃。”
“???你刚搬进来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
这样的对话进行下去,说不好就会演变成一场激烈的争吵,最后甚至会蠢到开始翻五十年前到五百年前的旧账,从毛到拿破仑从偷渡华侨到八国联军都不能幸免地被拖入战局,气到晚上睡觉之前都不再互道晚安,砰地关上房门各找朋友开始骂骂咧咧。
朋友就会笑着说:“咦?又来啦?之前夸人家嘴甜的不是你?”
争执由食物开始,往往也会在一两天后以食物结束。小姑娘们彼此偷瞄,然后在嗅到有可能和好的气氛时,在对方吃芝麻汤圆/吃法式酪梨派时,小心翼翼地凑过去――
“你能和我分享一点吗?我觉得外卖还是没有你做的好吃。”
或者“烤箱里的派我能切一片吗?闻起来好像比上次更香。”
这样的几次争吵又和好之后,两位朋友便会开始真正地了解与接受对方的饮食,这个时候就不再是出于友情或者礼貌了,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在室友不在家里的日子里,想吃对方的菜了,就会按着对方的方子老老实实地烹饪一道自己享用。
并且还会认真地和自己的同胞解释:
“汤圆就是这个口感,你多试几次,等你适应了,你就会发现他们说的软糯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滋味,皮子硬了才不好吃呢。”
“梨子这样煮过烤成派之后,味道非常不错,你第一次可能无法接受,但是相信我,三四次之后你就会喜欢它的。”
说着番话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窃喜,那是克服了口感壁垒之后,得到了美食新世界大门钥匙的快乐。
能给自己带来愉悦体验的甜点忽然涨了足足有一个国家的菜系那么多,甚至不止一个国家,这如何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呢?了解了异国的菜,哪怕不精通对方的语言,也能贴近那个国家的灵魂,去细嗅藏在食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