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中秋节快乐鸭!本章是存稿箱定时发布的,我在继续闷头码新文存稿~祝双节愉快!嘎嘎嘎!
第18章 好吃的甜点
关于甜点这种东西,东西方的差异着实有点大。
举个例子吧,如果我说“烤鸡,猪蹄,酸菜,煮土豆,馅饼,饺子,煮豌豆”,其实是没有办法一眼看出这个玩意儿是出现在哪里的。需要再加一些准确的修饰,比如“迷迭香烤鸡,烤猪蹄配酸菜配煮土豆,腰子馅饼,菠菜奶酪饺子,黄油煮豌豆”,这个时候才会知道,哦,这些应当摆在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塞纳河畔,摆在约克郡某户人家的桌上,或者躺在柏林某位兄台的餐盘里。
而如果稍微变更一下修饰呢?
比如“广式吊炉烤鸡,黄豆焖猪蹄,东北大酸菜,红烧牛肉煮土豆,新疆牛肉馅饼,韭菜猪肉饺子,火腿肠丁煮豌豆”,那么这些菜出现的地点,又该变成广州宝华路边某户酒家,某个养生达人的电炖锅里,黑龙江某家的屋檐子阴凉处,乌市夜摊子烟熏缭绕的街灯下,除夕热闹非凡的餐桌上,还有寒碜敷衍的学生食堂里。
当然,我不是说迷迭香烤鸡不会出现在中餐桌上,哪个欧洲人要吃东北大酸菜也不一定,杠精不用杠了,我觉得现在朋友们写文挺累的,你解释清楚了吧,说你??里??嗦写的太满,你不解释清楚吧,说你没头没尾挖坑不填。别说写文了,几个月前人家医生建议孩子别喝粥都能被杠成崇洋媚外。所以也不奇怪了,本来是各花入各眼,各寻所爱的事情,现在变成了“我偏要勉强!”,偏要勉强啥?勉强油画选手给你画留白充足的中国意境山水画?还是要勉强国画选手给你来一副色彩饱和内容细致的西洋画?
这种人要是活在武侠小说里,怕不是会跑去杨过面前和人家说,大哥,我觉得你这黯然销魂掌不行,拖泥带水的,那是相当的不好。好的武功必须要像东方不败,人家葵花宝典,断、舍、离,咔擦一声多干脆!
你看这不是神经病吗?你喜欢葵花宝典你练呗,为啥非得推给我…兄弟,我还要去逛窑子的。
写到这里我感到万分庆幸,幸好我今天是在写流水账,而且不是vip章节,还能这样随口在正文里说几句,写小说弦外之音都要人自己理解,不然杠精就会把我以上这几段话自动解释成“傻逼作者没见识,2200年了还觉得中国人吃不了黄油煮豌豆。”或者“穷逼作者想钱想疯了写了一堆没有意义的东西凑字数为了赚钱。”
好了我们还是来说甜点吧,不然真要我无休无止地吐起槽来可能这篇的标题就该改了,现在我们来给甜点一点排面。
甜点这玩意儿和开头举过的那些例子不一样,“烤鸡、猪蹄”,不加修辞很难判断出是哪个国家或者区域的菜,但是甜点呢?说“汤圆”,一般不会误会成英国菜,说“甜粽”,也不会当成是法国菜。同样的,撇去饮食文化的交融不说,也没几个人会把“芝士蛋糕”当做是起源于亚洲的本土甜点。
人们无需像前面那样特意修饰,用“藕粉汤圆”,“豆沙甜粽”来近一步明确这些点心的籍贯身份,而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大概因为中西方传统甜食本身的食材差异性实在是大相径庭。
除却糖、蜂蜜这种基础的甜味调剂,东亚地区在传统甜点的制作中更偏爱糯米,豆沙,莲蓉,燕窝这些材料,对于奶制品的应用虽然不是没有,但确实少的可怜。主基调差不多是由糯米、薯类制品(糯米粉、木薯粉等)和果蔬类制品(红豆,绿豆,芸豆,莲子等)所构成的。
而在欧美地区,动物奶制品无疑是甜食烹饪中不可或缺的选择,黄油、奶油、甚至是某些种类的奶酪都在食谱中频繁地出现。至于碳水方面,糯米,薯类基本是绝迹的,取而代之的是面粉,红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