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也算是高龄。
许是青壮年是一个家庭中比较重要的劳动力,大多数村里人不舍得放弃一个劳动力来供养读书人。
总之,楚庭的读书人很少,稚童少,青年人更少。
叶胥觉得若是想要楚庭多一些身上有功名的人,那必须是要做出些改变。
叶胥又近地考察了一些具体原因。一顿调查下来,叶胥才发现,原来是楚庭的纸张和笔墨,与别的地方要贵上一倍还要多。
原是楚庭地处偏僻,纸墨笔砚都要是从别的地方运过来,如此一顿下来,这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于是叶胥只好想法子从这些上面下功夫。
他是不能让书肆的纸墨卖的便宜些,于是叶胥便想着能不能自己造一些粗糙的纸张,这样既不影响书肆的生意,还能让相对穷苦的人家孩子读上书。
反正能买的起书肆的纸张的人,根本看不上他们制造的粗纸。
既然是不打算影响别家的生意,造一些粗纸,于是叶胥便想起来竹子造纸,用竹子造的纸,确实是比较粗糙一些,虽说过程复杂一些,但最起码能让穷苦人家的读书人用上。
叶胥记得之前种植香菇的那座山上是有竹子生长。
竹类多喜温暖湿润的地方,一般竹子生长的地方,大多是近水的地方,如此这般,那造纸所需的水也就一并解决了。
这样想着,叶胥即刻去了乡下,准备选址造纸的地方,选好地方后,叶胥就准备雇人建造一个小型的工厂。
选了好一些村中人来做活,一人一天十文钱。
见知州大人出手阔绰,甚至比他们走半个时辰到镇上做零工挣的钱还要多,一时间本来去镇上找零工的人,就在家做起了工。
知道知州大人是准备长期雇佣他们,因为竹子造纸是一个费力气的活计,于是叶胥干脆一直雇佣他们。
知晓这个消息的村民们,心中欢喜极了,他们每日少走了半个时辰的路,干的活也没有之前那般累,也没有人打骂,挣的钱也比往日里多。
他们心中很是感激知州大人。
纸张的问题是解决了,还有笔墨的问题,叶胥也一并解决了,叶胥写出知道墨条的法子,交给了负责工厂具体活计的小厮,这小厮是叶胥从府中挑选的,是个机灵的。
于是小工厂又招了一批人,于是附近几个村子的青壮年大多数都来小工厂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