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来说,粮食都不是最难办的,最难的是眼看就入秋了,他们当红小兵四处批斗串联,被关押在临河大队捡石头的时候,被人瓜分掉的被褥和衣物。
家里条件好点,家人还愿意管他们的,早在双抢之后,他们给家里打电话、发电报之后,他们家里就已经又寄来了被褥和棉衣;还有一部分人,或是家里姐妹众多,家中贫困,或是在家不受重视,哪怕电报已经发回去了,依旧没有消息,有个别家里勉强寄了件棉衣,也是家中兄弟姐妹穿剩下的旧棉衣,不保暖不说,甚至都不合身,十月十一月的秋季还能勉强应付,等到了寒冬腊月,这样的棉衣肯定是不行的。
冬季在烧着热炕的房子里不出门还好,可要出门的话,只靠这一件临时凑出来的旧棉衣,就不够了。
尤其是临河大队大队部的房间里是没有火炕的。
新来的十几个知青,加上和平大队三个知青,建设大队两个知青,三个大队加起来一个二十多个知青。
新建的临河小学尚未建成,学生也还未招生,来年具体能招收满多少个学生,现在谁也说不好,招聘的老师便也多不了。
临河小学的教师宿舍是建给老师们住的,并不是专门建给知青们住的知青点,哪怕考虑到他们今年不容易,将临河小学的教师宿舍暂借给他们过冬,等到来年,他们还是要住回大队部的。
不光是他们冬季艰难,下放到蒲河口的几个专家教授们也很难。
他们下放到蒲河口的时间正好是暖春五月,他们来到蒲河口时,除了他们身上穿的那点单薄的衣裳,什么都没有,换洗的内衣都是他们来到蒲河口后,新发的麻布狱服。
冬季这边的劳动是不停的,堤坝主要就是靠冬季农闲的时候在建,且冬季大河水落,临河大队水电站的大河沟里的水也都回落到养鱼的深水区,露出河沟底的烂泥,是挖掘河沟最好的时候,靠这几个专家教授来时身上穿的那几件单薄的短袖裤衩,只怕还没出蒲河口,不被冻死也要被冻病了。
别说冬天了,就是进入十月之后,他们原本的衣服也穿不了了,夜里更不行,暖炕烧的再早,他们这边也没有十月就烧暖炕的,起码要到十一月底,十二月热炕才会烧起来。
为此,许明月也得给他们解决被子被褥和衣服问题。
被子被褥倒是好解决。
棉被她是不缺的,这么些年,她车子里每个月刷新出来的棉被已经足够给蒲河口的人提供棉被,哪怕一床棉被才五斤重,上下得要两床,也是够的,难就难在,她要如何合理的将她这些年积攒的棉被拿出来,作为福利发给蒲河口的民兵、后勤干事及下放下来的教授他们手中。
她车里有床单四件套,纯灰色四件套她也累积了不少,可以拿出来给陈卫民、张医生他们做衣裳,问题是这么多布,她要怎么拿出来呢?
[202]第 202 章
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都太紧俏稀缺了,城里的布票都那么紧张,更别说他们这边了。
若是一床被子两床被子还好说,十几床被子,可就难说了。
被褥要是少了,对于陈卫民几个人来说,渡过这个冬天又是个很大的难题,除非一整个冬天都将他们关在监狱里面,有暖炕在,勉强也能渡过去。
可这根本不可能,别说陈卫民了,就是大河以南许多没有厚实棉衣过冬的普通老百姓,冬天也是要出来挑堤坝的,哪里就能安安稳稳的窝在家里过冬了。
许明月目光不由的穿过层层种植了红薯和大豆的绿色田野,落到远处已经建好的养猪场方向。
为了避免让外面人知道陈卫民等专家教授们在蒲河口的情况,王根生他们暂时都被关押在养猪场方向,白天继续挑石头到养猪场附近的堤坝,晚上直接睡在养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