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她们不用日日担心山上的野猪一个冲锋,就能撞塌她们晚上要住的土坯房,不用夜夜担心山上的豺狼晚上是不是能破门而入,不用时时担心她们落单后,会不会突然有人从灌木丛里冲出来个山民,将她们拖进灌木丛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里的宿舍是用砖、石、水泥砌成的呢,光是看着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只是这两个宿舍,肯定是装不下全部知青的,后面等水泥厂和砖厂有多余的水泥了,还得在荒山再建一个知青点。

关于知青点的建设,许明月也是打算直接就用水泥和砖瓦,一次性搞定,等十年后知青们离开了,知青点也可以给村里的一些暂时没有住处的孤寡老人住,等到再过几十年,将这边打造成旅游景点后,知青点便是大队部的景点了。

当然,这是许明月心中规划的后话,现在提还太早了,说不定等到那时,她早已老态龙钟,或许已经不在了也说不定。

其实内心冲击更大的,是那些被下乡到山里的知青们,看过山里的贫穷与落后,再看临河大队,虽然同样是土坯房和茅草屋组成的小山村,可临河大队一切就像初生的朝阳一样生机勃勃,让人看着就好像他们真的是来到农村支持农村建设的,仿佛这里真的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孟福生人工培育的小球藻和浮萍也终于有了成效,暂时可以满足现在养鸭场的鸭饲料需求和未来养猪场的猪饲料需求。

九月底,距离蒲河口农场十里处的养猪场便全部建设完成了,除了猪舍、污水处理处等建筑外,还单独设置了食堂、宿舍、办公室,郑济河作为一个被下放来的劳改犯,不能当厂长,只能成为养猪场顾问,负责养猪场事实上的一切管理事宜,养猪场厂长暂时由许明月挂职,又从蒲河口后勤处调了几个干活麻利的妇人和以前在老家有过养猪经验,且公认会养猪的人去养猪场饲养新买来的猪崽。

因为是刚开始,许明月自己也是只有一点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的养猪经验的,养猪场暂时只养了十八只猪崽,四五个人伺候十八只猪崽,养猪场暂时人手足够,并没有对外面招聘人手。

望着养猪场内十八只活蹦乱跳精神满满的抢食,几个饲养员都仿佛看到了几只猪崽们长大后膘肥体壮,蒲河口大食堂的饭菜里,一片片油汪汪的大肉片的景象,看向小猪崽们脸上的表情也不由更加慈爱了。

等到九月末,这些红小兵知青们求家里帮忙将他们的下乡地点转调到临河大队的关系证明就陆陆续续的斗到了,对于他们从原来的大队转调到临河大队,他们原本下乡的原大队粮食紧张,本就不想要这些干活不行,闹事第一名,还分他们口粮的知青们,除了个别些个人有些遗憾这些年轻俊俏的小年轻小姑娘离开了他们大队,让他们大队的男人少了些姑娘可以选择外,大多数人都是冷漠的,他们巴不得这些只会吃闲饭的知青们赶紧走。

还有一些下了乡家里就不愿意管的知青,他们在城里的父母不帮着他们去街道办开转调证明,就只能一趟趟的跑吴城的知青办。

他们本来就是红小兵,最会拉大旗扯虎皮,要是调转到别的大队,知青办的人还会考虑到往一个大队分太多知青,粮食会不够吃,可整个吴城都知道,水埠公社临河大队是个产粮食大户,不缺粮食吃。

这么多知青,调到哪里都是个老大难,不愿意接收这么多吃干饭的城里青年,吴城知青办的人也怕临河大队不乐意接收他们,都不敢下来询问一下临河大队,就直接把手续给他们办了。

等到十月初的时候,一行十多个知青,粮食关系已经全都调到了临河大队。

一场秋雨一场凉。

大河以南步入了十月份之后,早晚就必须要穿长袖长裤了。

对于临河大队和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