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3)

“皇上恩典。”米四儿可不客气,谁教育出来的像谁,这孩子直率起来和冉清桓倒是有一拼。他说话着就往外撤,盘算着好好歇息一宿,然而还没到门口,忽然听见一阵翅膀拍打的声音,这动静极大,绝对不是什么飞鸽麻雀能制造出来的,倒像是什么猛禽。

米四儿目光一凝,清醒多了,面对着窗口,腰上的护卫刀拔出了一半。

窗口影子一闪,一只大鹰停在上面,却不进来,棕黄色的眼睛冷冷地与米四儿对峙着,通了灵性一般。

“四儿,”停了一会,郑越开口,“放它进来。”

“皇上,这是游隼,性甚凶猛……”

“朕还怕只鸟么?”郑越放下朱笔,“你没看见这东西腿上绑着信筒么?放进来。”

“信筒?!”米四儿不可置信地睁大了眼睛,把佩刀收了回去,小心翼翼地退到一边,“谁这么神通广大能用这种玩意儿送信?!”

“还能有谁。”郑越嘴角难以抑制地往上勾起,小声咕嘟了一句,“没良心的,走了多长时间才想起写封信回来。”

那只游隼果然通人性,米四儿一退开,它便飞进了上书房,停在郑越桌案上,并且没有弄乱他桌子上一本奏章,昂着头,对郑越伸出绑着信筒的腿,骄傲得不行。

郑越拍拍它的头,把信筒拆下来打开,取出里面一张极薄的信纸,却是张没有开头没有落款信,只有一行字,力透纸背:

蓼水之治,刻不容缓。

他嘴角的笑容慢慢地收起来,看着那一行飘起来似的字迹,轻轻地皱起了眉。冉清桓的字虽然不是见不得人,可也绝对算不上好看,他自己相当有自知之明,和人的张狂不同,一手字向来中规中矩一笔一划地藏拙,此时这般用力潦草,看来人已经乱到了一定程度。

泾阳……泾阳。

果然如今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郑越叹了口气,挥挥手,吩咐米四儿道:“给它弄点生肉来,然后你下去便是了。”

米四儿好奇地看了那游隼一眼,终究还是在皇上不怎么好看的脸色下什么也没敢问,道声“是”便出去了。

郑越铺开纸,要给那个人写回信,然而还没落笔,一直以来压抑着的担心、忧虑、思念便全部涌上来,眼前的几个字好像在纸上活起来一样,看得时间越久,便越恨不得立刻飞到他身边。听说今年早春的时候南方便开始不正常地阴雨连绵,他那一身每个关节都摔开过的骨头会不会吃不消?泾阳这些年一直是朝廷受灾的重点地区,他看到的东西,会不会让他更加难受内疚?

郑越几乎能从那寥寥八字中想象出他一个人失魂落魄地躲在某个破破烂烂的民屋里,心理万语千言,收不能收,放不能放……原来你一言一行,都能牵动我如许的心念。

清桓爱鉴:

卿自南巡至今,诸多时日,每念及此,如三秋过眼,难述余思。昨夜风暖,而晨起方知春花全败,恨春将去,千里不与人期,念马声来归日,尚未半矣,孤灯照壁,忧思卿不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

此时夜意浓重,烛花飞快地跳了一下,郑越想了想,勾掉了“昨夜风暖……思卿不见”长长的一句话,犹豫了下,补上“人隔千里,多有挂念,务必珍重”,随后又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遍这半通不通啰啰嗦嗦的回信,自己都撑不住扶着额头笑了,有些自嘲地将墨迹未干的信笺卷成一团扔了出去。一边的游隼静静旁若无人地享用着“御膳”,头都不抬一个。

他重新铺开纸,写道:

见信如晤:

蓼水之事久矣,非可一蹴而就。今日花落方知春意将残,别来时日过半。南地多阴雨,又闻自蜀之南,霪雨连月不开,商旅难行,务必珍重慎行,厚衣切不可省,努力加餐食。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