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稻就大有前途。”面对艰难挫折、面对他人的质疑,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正是他这种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毅力和决心,让他用小小的种子,造福世人。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随着我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我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我国的复兴”。
多年来,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时出现,袁隆平的应对方法永远只有一条:“下田实践”!
他曾说过自己的感受:“在田里,人的身体上半截被太阳晒着,很热。腿在田里冷水中泡着,很凉。但我们每天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万株稻穗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捞针。”
实现梦想,源于他的务实。袁隆平是一个务实派,他说话、写文章跟做事风格一样,不喜粉饰,不讲套话。他曾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下田。”
几十年来,袁隆平总是亲力亲为,长期泡在滇、琼等的实验田里,赤脚上阵,活脱脱一副农民形象。
袁老年纪大了,受不了冷水,他就穿着套鞋下田,即使腿脚不方便,他也要到田埂上观察水稻的发育长势等等。
实现梦想,源于他的“不满足”。
袁老曾说:“我就像一个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一直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袁老致力于培育更高产优质的超级稻品种。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又研发试种“海水稻”,想化滩涂为良田,让盐碱地里稻花飘香。
2018年,88岁的袁老仍然奋斗在一线。正是他这种“不满足”的心态,催着他执着于梦想,将心中的禾下乘凉梦一步步化为现实。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
领奖之前,袁老先是下田跟超级稻告别。
而领完奖后,回去的第一件事,依然也是下田看超级稻的情况。
知道吗?袁老曾有三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
第一是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第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
第三就是上面提到的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5月9日,三亚早造水稻测产取得亩产1004.83公斤的成绩。这是袁隆平团队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首获丰收。
这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我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