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两人都愣住了。

是啊,不管是一人或是多人,想要养活后世那般庞大人口,是多么的不现实。

但若是造出了什么能养活后世人的东西,岂不就说得通了。

想至此处,两人不约而同地赶忙转头看向了天幕,期待着接下来的答案是否符合心中所想。

第122章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他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增产的初心:“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各朝的老祖宗们下意识点头,的确,粮食的多寡,在一个国家的国力构成里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粮食是根本,是必不可缺的。

正当老祖宗们赞同完后,还在疑惑于这人的身份之际,却就看见天幕上声音与文字同时出现。

【2021年·5月22日·13:07我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院士。

生前,他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千家万户带来了一碗碗白花花、热腾腾,餐餐能吃饱的大米饭。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他是“袁隆平”!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从未懈怠过,成功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袁老在背后一直默默努力付出,才促成了我们今天人人能吃饱,家家无饥难的结果。

时间回拨到1930年9月7日,袁隆平院士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一间生产室内诞生,被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所接生。

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岁月,都跟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包括京、津、赣、鄂等。

1949年,袁隆平考入了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者之一。

在校期间,袁隆平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学。

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然而,袁老一开始的研究之路并不顺利。

一开始,他就得面对国际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

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跑遍大半个华夏,找了6年之久。

后来,因为某件席卷全国的大事件的爆发,他努力数年经营的实验田更是直接被毁,连着数年努力,一朝付之东流……

纵使如此,袁老也从未言败,从未放弃,仍然坚守心中理想,坚定,义无反顾的继续投入了杂交水稻的技术开发中。

实现梦想,源于他的坚守。1970年,袁隆平团队发现“野败”野生的雄花败育株。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但却是“增草不增谷”,杂交水稻产量不高,倒是稻草增产了近七成。

外界传来风凉话:“人要是吃草的话,你这个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