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还朝
裕安廿年冬,圣主驾崩,天下之通丧也。举国裹素,不能姻娶、宴乐。
东宫以五运推移,上帝于焉眷命;三灵改卜,王者所以膺图。
新帝即位,改号景云,自次年始。
杜瞻和秦穆之战拖延得比预料得更久,梁溱表面不提,但茶饭不思、忧心难掩。赵瑾见了几次三番暗示是不是暗中派兵相助,却被梁溱回绝:“这是他不做不可的事,旁人不能插手。”
见他态度坚决,赵瑾也不好再劝,只能盼着那位早日凯旋而归。
终于,在临近年关的这几天传来了好消息。
“陛下,细封王上胜了。”
梁溱果然大喜过望,亲自点了一批官员前往“谈和”,顺便把细封王请进京都坐坐。要不是新朝事多,赵瑾忙得晕头转向,梁溱简直想把他也派去。
朝中官员显然不觉得这是个好消息,被点到的官员战战兢兢,什么筹码也不带就去求和,还把敌方首领请进京来,这是谈判还是做人质呢?
虽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蛮族不通礼法,不会一个不高兴就砍了他的脑袋吧。
这边使臣踟蹰地上了路,这边梁溱便着手拟定割地条目。
“诸位大人有什么看法?”
听到要割梁地,几个年迈大臣痛心疾首称病不出,梁溱也不勉强,谴了几个人去府邸慰问。
剩下的官员已经认清了局势,不做幻想:“这十三座城池已经被西戎收入囊中,即便我们立书割让,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纸虚名。以此为筹码,会不会太轻薄了些,不知西戎会不会就此止戈?”
梁溱道:“大人说得也有道理。那就再添上通商、互市的条目,西戎困于百濮数十载,物资匮乏、技艺粗陋。抢夺能维系一时的民生,却不是长久之计。细封王上是个聪明人,若他真的为族人长远着想,定会与大梁交好。”
朝臣不知梁溱与细封的关系,心中仍有顾虑。
梁溱略微扫过群臣,便看见赵瑾垂手站在众臣之中,一言不发,只是面色冷淡,不知在想些什么。
“赵大人怎么看?”
被梁溱点了名,赵瑾才悠悠回过神来,拱手道:“臣以为陛下所言有理。诸位大人可以宽心,打仗最耗金银。臣粗略估算,西戎此战延续数月,所耗金银乃数十万计。即便细封王想继续也有心无力,此时与我们相谈才是上策。”
众臣闻此才暂且按下心中的不安,勉强接受了提议。
令人惊奇的是,细封王上似乎是个极其明事理的人。使臣前去不久,就加急传来消息,细封王上答应前往京都拜会圣主,且把族人安排在原地,自己带一支精兵入京,颇有单刀赴会的架势。
日子悄然过去,眼看相见之日将近,梁溱竟生出些紧张之意来,连批奏章时都忍不住神游天外。他搁下笔,揉揉眉心,唤了盏进来。
常侍将镇过冷水的茶端来,服侍他喝了,又小心提醒道:“圣主,明日便是细封王进京的日子,又是除夕夜,晚上酒宴就摆在集英殿。”
梁溱早算着日子,根本无需他提醒,“嗯”了一声,又听他道:“今日,皇后娘娘带人进了您的寝宫。”
“她去作什么?”这倒有些奇了,他与锦娘向来相敬如宾,很少有这些干涉。
常侍一脸难色,犹豫地道:“娘娘带着红纱珠绣,像是……像是在布置新房。”
“咳咳……”梁溱愣地呛了一口茶,脸上难得的露出点赧然的赤色,含混道:“随她去吧。”
夫妻多年,现在还布置新房,足见伉俪情深、感情甚笃。眼见年轻的帝王露出些许懊恼之色,常侍怕他恼羞成怒殃及无辜,忙应声退下了。
次日,细封果然应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