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离开,这些板栗要是带走就有些累赘了,为了不浪费,苏棠决定用这些板栗做一些好吃的。

板栗在她那又雅称为“紫玉”。

吃法多样,可以直接用沙翻炒做糖炒栗子。

孩子们没有不爱吃糖炒栗子的,几个铜板买一包,草纸包起,用麻茎儿捆上,热乎乎的,有时简直是烫手热,拿回家去一时舍不得吃完,藏在被窝垛里保温。

也可以拿来放在菜中,最出名的要数栗子炒鸡这道名菜,

袁枚《随园食单》里更是写过栗子炒鸡的做法,

“鸡斩块,用菜油二两炮,加酒一饭碗,秋油(深秋第一抽酱油)一小杯,水一饭碗,煨七分熟;先将栗子煮熟,同笋下之,再煨三分起锅,下糖一撮。《栗子炒鸡》”

栗子炒鸡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沈初墨已经用了晚食,自然不会再去做菜,做糖炒栗子她也没有合适的沙粒。

要怎么处理这个板栗呢?苏棠思考了一会,眼神落在旁边的糯米粉上,有了!

就做栗子糕吧。

正好她明天要坐高铁,从京市去林市的高铁要五六个小时,这栗子糕没什么太大的气味,用来带在路上填肚子刚好。

苏棠挽起袖子便开始处理板栗,板栗好吃,但板栗皮真不好剥。

但苏棠有自己的巧方法。

生栗子洗净后放入器皿中,加精盐少许,用滚沸的开水浸没,盖好,5分钟后,取出栗子切开,栗皮即随栗子壳一起脱落,此法去除栗子皮省时又省力。

板栗煮熟去皮后,苏棠拿起一把铁勺将板栗压制成板栗泥,在她的用力按压下,一颗颗饱满的板栗渐渐失去了原本完整的形状,开始相互交融。

起初,板栗泥还有些粗糙,颗粒感明显,苏棠不紧不慢地继续按压,手腕灵活地转动着铁勺。随着按压次数的增多,板栗泥的质地愈发细腻起来。

此时的板栗泥,泛着温润的光泽,颜色如同秋日里的暖阳洒在金黄的落叶上,轻轻触碰,板栗泥触感丝滑,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粘性。

这板栗泥便是压好了,接着再将糯米粉、白砂糖倒入栗子泥中,加入玉米油,再逐渐加入适量清水,边加边搅拌,直到形成均匀的面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