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维持大观园这个大摊子也很不实际了。宝玉先迁出来,黛玉、探春、惜春相继也迁出了。宝钗早就自己退出,迎春已经嫁出去而且死掉,她们原来的住处早已腾空。只有李纨和贾兰还住在稻香村,另外就是拢翠庵还有妙玉住着。总体而言,大观园是封园闭户的一派萧索景象,每个人心里面都在打鼓,因为都听到了不祥的消息,不知道今后的命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

这一回会写到,皇帝对四大家族陆续实施打击了。首先受到打击的是史家,就是贾母的娘家。书里面史家有两位封侯,一个是保龄侯史鼐,一个是忠靖侯史鼎,那么到故事的这个阶段,全被皇帝削爵了。这对贾母打击很大,她背后的煊赫家族黯然失色,临近垮塌。我这样来推测故事走向是有道理的,我一再告诉你曹雪芹他这部书“真事隐,假语存”。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政权更迭,康熙驾崩,雍正登基,率先受到打击的就是李家,就是贾母原型他们家,贾母原型的亲哥哥李煦,雍正上台不久立刻就把他惩治了。所以到小说里面,率先受到打击的如果是史家,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贾母是暮年之人,家族遭受这样沉重的打击,从精神上派生到生理上,她就彻底崩溃了。到第八十三回,就会写到贾母惊吓而死。第八十三回回目,我认为可能是《史太君无奈大厦倾金鸳鸯有志宁玉碎》。贾母没有撑到八十一岁的寿辰,就溘然而逝。曹雪芹他写这个故事,他在时序的推移上,是相当精确的。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前八十回的后两回,荷花开过了,夏末了,“池塘一夜秋风冷”,“蓼花菱叶不胜愁”了。那么八十一回以后,在时序上,应该是接着往下写,应该是在元妃省亲以后的第三个年头秋天,史家受到打击,开始瞒着贾母,但是她终于知道,突然中风,不能说话。她来不及留下遗嘱,府里各个利益集团为抢夺她的遗产,出现很多丑恶的现象。贾母一死,贾赦当然就要对鸳鸯下手,逼她就范,鸳鸯宁为玉碎不求瓦全,剪喉自尽,血溅厅堂。

第八十四回,就会写到打击逐渐地逼近了贾氏宗族了,首先被打击的应该是贾赦。第八十四回的回目我估计是《平安州事发不平安洒泪亭鹤唳难洒泪》。贾赦派贾琏去找平安州节度的事,率先被弹劾,皇帝严究。有红迷朋友会说,书里没说贾琏去做什么,难道就不许人家因私来往吗?要知道清朝皇帝严禁京城的贵族与外地的官员交往,不要说你在一块勾结做什么不利于朝廷的事,你就是私人来往,也属悖逆。贾赦那一等将军的爵位被削,贾赦就被枷号了。所谓枷号就是没有在最后确定把你怎么办的时候,每天要戴着木枷,到街上站着示众。贾琏设法蒙混过关,他可以表示说只是奉父亲之命去送封信,不知底里;贾赦虽然对贾琏并没有父爱,由于事关家族命运,他一定责任全揽,尽量不把儿子牵连进去。贾赦是贾政的哥哥,皇帝当然很清楚,你哥哥如此混账,你怎么样?但是那个时候,贾元春还在皇帝身边,而且怀孕了,加上贾政一贯的表现,皇帝对贾家的打击,到故事发展到这回的时候,还暂时只及于贾赦,也没有对他作出最后处置,邢夫人等家属虽然战战兢兢,也还能暂时住在原来那个黑油大门的院子里。贾母死了,贾政要为母亲居丧,他把母亲的灵柩,亲自运回原籍金陵。一家人在洒泪亭告别。过去大的路口、水域码头,设有这种长亭,供人们使用。第三十七回开头说贾政被皇帝外派了学差,就写到“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本来大家应该完全沉浸在家族本身丧事的哀戚情绪中,可是这个时候就传来风声鹤唳,有人告发贾政替甄家藏匿罪产,他让儿子、孙子写那歌颂将军的诗是别有用心。尽管消息还不能坐实,本来一家人应该单纯为哀掉贾母和暂时分手洒泪,顿时情绪全紊乱了,“洒泪亭鹤唳难洒泪”。第八十五回,《暖画破碎藕榭削发冷月荡漾绛珠归天》。写惜春离府出走和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