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5 / 6)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10614 字 2个月前

泄露此事,温庭均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温庭筠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那些宰相们没学问。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温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追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温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皇上说,不是。因此,把温庭筠贬为坊城尉。皇帝在诏书中说:读书人应以器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温庭筠负有不羁之才,没有得到机遇用他,最后竟流落而死。豳国公杜悰从西川调到淮海,温庭筠到了韦曲的林亭,写了一首诗:

卓氏炉前金线柳,随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豳公看到后,赏他绢布一千匹。吴兴的沈徽说:“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带当过老师,因此改名庭筠。每年科举考试时,他常为人代作文章。”侍郎沈询主持的一次考试中,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邻。第二天,在帘前请温庭筠说:“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励吧。”把温庭筠打发走了,由此,更加不得意。

李商隐

唐李商隐字义山,为彭阳公令狐楚从事。彭阳之子绹,继有韦平之拜,假疏商隐,未尝展分。重阳日。商隐诣宅,于厅事上留题。其略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相国睹之,惭怅而已。乃扃闭此厅,终身不处也。(原缺出处,今见《北梦琐言》卷七)

唐时,李商隐,字义山。他在彭阳公令狐楚手下当从事。彭阳公的儿子是令狐绹,自韦平拜在他的门下后,有些疏远李商隐。使他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重阳节那天,李商隐到他的家,在大厅上题了一首诗: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

丞相令狐绹读过之后,颇感惭愧、怅然,于是把那个大厅锁起来了,再也没用过。

刘 瑑

唐刘瑑字子全。幼苦学,能属文,才藻优赡。大中初,为翰林学士。是时新复河湟,边上戎事稍繁。会院中诸学士或多请告,瑑独当制。一日近草诏百函,笔不停缀,词理精当。夜艾,帝复召至御前,令草喻天下制。瑑濡毫抒思,顷刻而告就。迟明召对,帝大嘉赏。因而面赐金紫之服。瑑以文学受知,不数年,卒至大用。其告喻制曰:“自昔皇王之有国也,何尝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参诸二柄,归于大宁。朕猥荷丕图,思弘景业。忧勤戒惕,四载于兹。每念河湟土疆,绵亘遐阔。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事更十叶,时近百年。卿士献能,靡不竭其长策。朝廷下议,皆亦听其直词。尽以不生边事为永图,且守旧地为明理。荏苒于是,收复无由。今者天地储祥,祖宗垂瑑,将士等栉沐风雨,暴露效野。披荆榛而刀斗夜严,出豺狼而穹庐晓破。动皆如意,古无与京。念此诚勤,宜加宠赏。”词不多载。(出郑处诲所撰《刘瑑碑》)

唐朝的刘瑑,字子全,幼年时就苦学,文章写得好,才思敏捷,词藻丰富。唐宣宗大中初年时为翰林院学士。当时刚刚收复了河湟一带的疆土,边境上战事频繁。这时候,翰林院的学士们都请求去了边境,只有刘瑑一人起草文件,一天要起草一百多件诏书,笔总是不停,然而文章却是条理精当,词句妥贴。天亮时,皇帝把他召到面前,让他起草一份《喻天下制》。他润笔构思,一会儿写完了,天亮时告诉了皇上,皇帝大加赞赏,当面赐他金紫衣。刘瑑以他的文章而知名,没几年,升为重要的官职。他起草的那份《喻天下制》是这样写的:自从当年皇帝建国以来,都是以文守业,以武卫国,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