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应二(5 / 7)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10651 字 2个月前

处罚你。”祭祀结束,忽然河里发生震动伴随着巨大的响声,河上的坚冰一下子断裂了三十丈远。官员们知道李彦佐的虔诚和心愿已经感应到河伯那里,便将钩子伸到水中一下子就将诏书钩了出来。见诏书完好,封口如旧,只是上面的印章湿了一点。李彦佐管理政务,令出必行,办事简练,以诚处事,名显赫。黄河涨水,巨大的木头和纤小的种子都可以在顷刻之间漂流千里。哪有船倾覆六天以后,祭祀一次坚冰就开了,用钩子一下就将文书捞出来的事呢?这难道不是李彦佐的精诚感应的结果吗?

胡 生

列子终于郑,今墓在效薮。谓贤者之迹,而或禁其樵采焉。里有胡生者,家贫,少为洗镜镀钉之业。遇甘果名茶美酝,辄祭于御寇之垄,似求聪慧而思学道。历稔,忽梦一人,刀划其腹开,以一卷之书,置于心腑。及觉,而吟咏之意,皆绮美之词,所得不由于师友也。既成卷轴,尚不弃于猥贱之业,真隐者之风。远近号为胡钉铰。太守名流,皆仰瞩之,而门多长者。或有遗赂,必见拒也。或持茗酒而来,则忻然接奉。其文略说数篇,喜圃田韩少府见访云:“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争入芦花深处藏。”又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云:“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江际小儿垂钓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苍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出《云溪友议》)

列子死在郑国,现在他的坟墓还在效外野草丛中,成为名人贤士留下的遗迹,禁止人们在这里砍柴。附近有个叫胡生的人,家里很贫穷,年轻的时候以为别人磨洗铜镜为职业。他得到水果、好茶或者是美酒,总要供奉到列子的墓前,好像祈求列子能够赐给他聪明和学问。一年以后,他梦见一个人,拿着刀子将他的肚子剖开,把一本书放到了他的心脏里面,睡醒以后,他想要吟诗,朗诵出来的都是非常美妙的词句,但却不是从老师和朋友那里学来的。虽然有了学问,但是他还不放弃磨洗铜镜的低贱职业,真是有隐士的风格。远近的人们都叫他“胡钉铰”。太守等官员和其他一些社会名流都很敬佩他,经常有一些前辈来拜访他,送给他一些礼物,他全都不要。但如果送给他香茶或美酒,他却欣然接受。现在介绍他作的几首诗,一首是高兴地迎接圃田县韩少府来访: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争入芦花深处藏。”还有看郑州崔郎中家的女郎们绣的花:“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另有一首题目是,江际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苍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

刘行者

唐庐陵阛阓中,有一刘行者。以钉铰为业。性至孝。母亲患眼二十余年,行者恳苦救疗。一日,忽有衲僧,携净水铜瓶子,觅行者磨洗,出百金为酬,行者不受。告云:“家有母亲患眼多年,和尚莫能有药疗否?”僧云:“待磨洗瓶子了,与医。”磨洗毕,便出门,而行者随问之,僧云:“但归去,已与医了。”言讫,失僧所在。行者奔还家,见母亲忽自床坠地,双目豁开。阖家惊喜,方知向者僧是罗汉。遂画其形影供养。至今存焉。(出《报应录》)

唐朝庐陵的街市中,有一个姓刘的以修金属器物为职业的人。他非常孝顺,母亲患眼病二十多年,他多方寻求治疗的方法。一天,忽然来了一个和尚,拿着一装净水的瓶子,找到他让他磨洗,并说要给他一百两银子作为酬谢。他不要,对和尚说:“我家里有老母亲患眼病多年,和尚你能治疗吗?”和尚说:“等你磨洗完瓶子再去医治。”磨洗完了,和尚拿起瓶子就走出门去,他追上去问,和尚说:“你回家去吧,我已经医治完。”说完和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