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满山一说菜的事情,敢情好,这又提前些日子种出来了,要价也不贵,量大的话,五文钱一斤,也有稍贵些的,万掌柜一口答应了。
因着便宜,能吃得起的人就多,万家脚店就订得多些,逢赶场日,一天能要几十斤,平日里,每日也能要几斤。
说好让余大郎或者余二郎去送菜。
逢赶场日,计划也让余大郎和余二郎背着菜去大通镇卖。
大通镇就这么定下来。
盐滩镇,因有个渡口,比大通镇大,往来人也多,平日里,魏老太和余桑两人准备坐船去卖菜。
余满山又抽了空去问侍郎家,侍郎家那边也定了大量,不像冬天的时候,这些菜只供给主人家吃,现在便宜下来,仆从们,也能吃。
余满山又找陈管家问了,有没有亲近的人家,也需要订菜的,陈管家看余满山是个厚道人,又给余满山介绍了,余满山也会做人,买了好酒又买了礼,去送给陈管家答谢。
?47 ? 进项
县城就不用专门去卖菜了, 供给侍郎家几个大户人家就行了,余桑早就想好了,只卖这段时间,一到全面应季, 她家就不卖了。
到时候完全不值钱了, 没得花费路上的时间和精力,去县城又只能余满山一个挑菜去, 不值钱的话, 没得把她爹累到了。
余满山可是全家的主要劳动力啊。
大通镇也只赶场日, 余大郎和余二郎去,平日里有需要, 一人去送个菜就行了。
她和魏老太坐船轻松,每日里就去盐滩镇卖。
傍晚,就把菜提前摘了,屋前的塘子里已经蓄满了水, 鱼也养起来了, 就在塘子里把菜清洗干净,特别方便。
这回余家有田了, 阳畦地育的菜秧, 想种哪里就种哪里,自家的田地, 有空的地方,都给种上了!
一大早, 余桑和魏老太以及余满山余三郎就坐船出发了, 还带了刘大丫, 她力气大, 也背了一小背篓, 家里就只剩她娘下地干农活去了。
魏老太背着菜上岸,感叹:“人好多啊,人多好啊,买菜的人多!”
余三郎打了一声招呼,兀自上学去了。
余满山挑着菜,往县里送菜去了。
盐滩镇还是来过好几回的,找到菜市场,幸亏来得早,还有好位置,魏老太把菜放下,将菜摆好。
这回没有冬天那么稀奇了,周围人只道:“你家菜这么早就种出来了啊?”
魏老太笑着道一声“是”,因来得早,买菜的人还没有那么多,不过几个人来问问,见价格不高,也买上一两斤或两三斤的。
余桑定的价比给万家脚店的贵些,贵两文钱,7文钱左右,要是要下市了还没卖完,她会酌情再便宜点,把菜全部卖完。
今天天气很好,晴天,看魏老太对卖菜已经上手了,余桑拿篮子捡了些菜,带上刘大丫,跟魏老太说:“婆婆,我去问问各家脚店和酒肆,还有小食肆之类的,要不要买菜。”
魏老太知道这个,之前万家脚店,就是这么联系上的,她叮嘱:“乖乖你小心些,别被人拐了。”
她又叮嘱刘大丫:“豆腐,你跟紧些乖乖,你俩都别丢了。”
刘大丫点头应了。
末了,魏老太想起来:“你大表姐定的那户人家,那孩子好像就在哪个脚店里学厨呢。”
她用手拍了拍脑袋想:“叫个啥名字呢?让我仔细想想!”
“好像是王门巷张家!”
“对!就是这个名字!你去这家脚店问问吧,好歹你大表姐未来的夫婿在这家呢。”
余桑奇怪:“不是说大姐姐定的那户人家是农户吗?我还记得二舅娘托我娘跟杨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