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二咂巴了两下嘴,又灌了一口浊酒,觉得余满山和魏老太两个奇葩。
菜逐渐在上,那田里,莴笋等菜,已经可以吃了,今天请客,摘了一些来做,两桌人都吃得满意,余家自己人,就将就在厨下吃的。
两桌人夸道:“还是余家厉害,这个天,我地里的莴笋才长些叶子出来,不到吃的时候呢,你家就已经能上桌了,好久没吃了,清爽啊!”
大家都在夸,余满山听得高兴,这辈子也没被这么多人一起真心称赞过,上回心里这么舒适,还是在李老头过寿的时候,大家不过是讲些脸面话,后来又闹得不愉快,今天虽只有两桌人,但这种菜的技艺,大家的确是真心夸赞的。
余满山高兴,又喝了酒,脸上胀红的,嘴角都合不下来。
魏老太过路听着,也心里舒畅,余家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李老二看余满山高兴,试探地道:“那读书,果然花钱,也幸亏英才聪明,那学塾的夫子,每次看到我,都要跟我称赞一声英才学得好。”
李老二叹上一口气,话音一转:“我们这些田舍汉,赚个一文钱也是难呐,好不容易攒了今年的束脩,却不知道明年的该去哪儿攒。”
周围人一听李老二家儿子连书都读起了,都纷纷恭维他,“孩子读得好,以后要是考上功名,那是改换门庭的大事,夫子还这么夸,以后肯定有出息,再怎么,也要供着。”
李老二又享受了一次众人的恭维,这乡下就是好,只要一说李英才读书的事,大家都会恭维他,那镇里就不一样了,都没什么人理他,有也是碍着面子随便说一两句。
看这么多人都站他这边,李老二跟余满山道:“不知道妹夫这种菜的技艺,能不能教给你二舅哥两手,我们一家人的,这技艺总比教给那外人强些,你侄儿读书又好,以后英才有功名了,肯定会感谢你这姑爹的。”
因为今天李老二来了,余桑一直不放心,端了个小凳子就坐在堂屋隔间这里,端着碗一边吃饭一边听前面。
一听李老二这么说话,余桑当即就要跳起来!
的确是亲戚,要是你是种来自家吃的,教你也无妨。
问题是,你是种来卖的,这新明县,不像现代,消费人群多,在这里,消费人群就那些,离着大石坝和李家湾近的,也就只能卖到大通镇、盐滩镇去,再远点,那就是县城了。
她家也是在这些地方卖的。
要李老二家今年冬天也大量种着来卖,她家也大量种着来卖,她相信,还不止她两家,还很多周围试水的,这么多人种着卖,那就和应季没区别了!
卖不出价钱,两三文钱一斤,那还有什么意思?
不是她小气,她家总共才十亩田,即使不是佃户了,也是贫困之家,完全是要靠这些法子赚钱发家的。
这李老二很有些不地道!
她之前一直防着阳畦种菜的方法传出去,也是想到了这个,要是全村人都种,就和应季没区别了,两三文钱一斤,还不一定有人买。
李老二一说完,李老头就立马观察余满山的脸色。
只见余满山脸上僵了一下,端起酒碗来,抿了一口,脸上还挂着之前的笑,但是没说话。
不说余满山这桌,连隔壁桌,一听李老二这话,也都竖了耳朵紧紧听着。
他们是外人,但听说余家靠这个买田又起了家业,谁听了能不动心思?
李老大反应很快,他斥责李老二:“妹婿家好不容易有点起色,你这个做舅兄的,也为妹婿和妹妹家着想些,他家田地少,就紧着这法子糊口呢,你家难些,难道我这做大哥家的就不难了吗?大家都难!”
他接着道:“我家英晦也在镇里读书,我家里还只有十亩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