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过两天我把钱带过来,到时候给英晦交束脩,以及买纸墨笔砚等,只可惜不能和三郎一起,我连几家学塾的名声都打听好了,选名声最好那家,束脩虽贵些,但这读书本来就省不得。”
李老大有些不好意思,这事虽是当初说好的,但是用的是余家的钱。
李老大道:“今年就麻烦妹婿了,明年我自家来交束脩,这一年,怎么也能把束脩攒出来的。”
余满山赶紧宽慰一番,“我们两家说这些,去年大舅哥你也帮了我家很多,那怎么说的?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呐,我这辈子心里都感激你的。”
虽是乡下农户,这两个成语词也是被人经常提起的。
余桑想的也是供应李英晦一年,不可能供他一辈子读书的,读书是一家人的大事,她大舅家自己也得努力的。
就连她两个哥哥,余大郎和余二郎也自觉没去读书,就连她自己,也是没有要找人来教的,专门送看起来资质不错的余三郎去,李英晦这边,也是报大舅家的5贯不要之恩。
大石坝的确离李家湾和盐滩镇都太远了,要是离李家湾近,还可以跟余三郎一起坐船去盐滩镇读书,反正包了船,坐一个也是坐,坐两个也是坐。
把这事情谈定,余三郎读书那边,也基本定了下来,盐滩镇三家学塾,名声最好的一家,一年需要3贯的束脩,名声差些的,2贯500文就可以了。
学塾上元节后过几天就开学,上元节后就能去找学塾的潘夫子把读书的事定下来。
余满山虽说过两天把钱送过去,但他第二日就把钱一早送去了,李英晦的束脩,最多和余三郎差不多,但笔墨纸砚又有书本等,都需要学生自己买,这又是一笔支出。
小儿用的蒙学书籍,不贵,但也要几十文薄薄一本,初学读书,买一般的毛笔就行了,20文一支,墨一百多文一斤,砚台买最差的,也不过百文左右。
算起来,五贯钱也是足够的了,但怕李老大家觉得这是在还他家钱,余满山又添了一贯,拿了六贯去。
过程不知她大舅有没有一番推拒不收这么多,但是余满山最后没有带钱回来,应该是全收下了。
这一花费,又加过年期间的一些开销,家里只剩七贯多钱了。
好在第二批的第二茬菇要能收获了。
时间却没有那么巧,是在正月十三,离着上元节差了两天,陈管家和冯管家也没来李家湾找她家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