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李家湾没什么娱乐活动,李彦升上次在河边钓了鱼得了好彩头,这半年来的确很一帆风顺,于是他又兴致冲冲提出要去钓鱼。
余桑看他这兴头,是要跟她婆婆往迷信那方面凑了!
余桑几个人在对账,魏老太和阿李也没再忙着纺线织布了,两人而是去到了镇里,这时节桃李都出来了,大石坝乡和乌安塘乡都有一些人种果园,盛产桃子和李子,尤其是李子,特别好吃,又大又甜,那品相好的,即使在这盛产桃李的地方,也是有些贵的。
两人专门去买了半背篓回来,这些是给李彦升明后天带回去的。
一下午,余桑几人就把账对完了,只是一些菜,自家这边各种菜的重量早就算好了,连带她家卖到盐滩镇、万家脚店还有县里的菜也早就算好了,只等李彦升这里一来,对完帐就能分钱了。
到傍晚前李彦升几人钓鱼回来,就直接跟李彦升交了账,李彦升也把钱给了余家。
再到吃饭洗漱后,李彦升几人歇了,余家就开始分钱了。
种的菜都是一段时间忙一段时间松的,每种菜应季的时间不同,都抢在应季前提前卖完,再又是平菇,基本都是应季的价钱,不过余家种的地方多了,能持续卖,新修的两间也种上了,又有夏天能出菇的高温型菌种,倒不像李彦升说的那样夏天秋天只能歇业,仍然还可以卖平菇。
最后余桑大致分了106贯,余满山夫妇两分了61贯,余大郎分了16贯,余二郎分了39贯。
这时候的菜基本不值钱了,只比应季的时候贵一些,即使种再多,也完全不如冬天卖的时候,总共三十多亩田地,卖的价钱也就比平菇稍微多点,而余大郎没去跑船送菜,只管在家里种田养猪,也就分不到平菇的那一份钱,分的钱就比余二郎少了。
不过她大哥自己养了六头猪,到时候卖了也是一笔钱,这钱也是她二哥分不到的。
余桑在平菇的分成里要分四成,田地里种的菜她大舅那部分田,与她家现在是五五分,卖菜的钱又分了大舅家31贯,所以她分得的钱反而是最多的。
魏老太感叹:“果然这一到应季了,种这么三十多亩田地,还不如三屋菇来得值钱。”
阿李也没想到,这一到应季,辛辛苦苦种三十多亩田地,两家人都累得够呛,最后的钱也就比平菇稍微多点,再给她大哥一家一分,自家这里,她和余满山两个分的最后钱居然还没余桑多!
魏老太喜滋滋的,让余满山和余大郎帮她把钱搬到她和余桑住的房间去。
余桑也跟着回屋了,魏老太把余满山和余大郎赶回去,她自己拿钥匙打开锁,把钱一串串放进原本很空的箱子里。
余桑趴在旁边看,也很高兴都是她自己的钱呐!
魏老太用做贼的声音跟余桑道:“乖乖你等下把账记下,咱们原本是有十八贯一百三十七文吧?今天又分了一百零六贯二十六文,咱们就有一百二十四贯一百六十三文了吧?”
她声音充满着兴奋和激动,继续道:“我勾着手指算了好多遍了!没数错吧?好不容易又攒了这么多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