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说:
一般古代一个县有3-5个乡,前面不知道哪里有没有什么写错,这里设置的新明县有四个乡,前面又小错误的地方后面回去改
?87 ? 大船、小船
这时候想吃上饭, 还得自己舂米,把谷子在石臼里捣掉谷壳,舂成米,才能下锅煮成饭, 一般舂一次要吃上好一段时间, 余满山这直接送谷子,就是让冯家自己舂了。
要直接送米, 自家明天就得舂米, 不然自家都没得吃了。
今天收了另外两个乡里正的礼, 魏老太一边让阿李把两大包袱里的东西拿出来分别放好,又让余桑把礼单记好, 以后要是遇到,还得还礼的。
虽嘴巴上说是给余桑的,但大家都懂,不过是借口送礼罢了, 礼还是余满山夫妻两收着, 以后还礼也是他们还。
现在余家虽说是分家了,但只分了账, 魏老太仍然当家做主着, 人情往来的很懂,里面的茶叶、棉布、糕饼、糖霜, 一律是不动的,但凡遇到谁家过寿娶亲等需要送礼的, 这些都是可以拿去送的, 不用再花钱买。
这时候的糕饼也可以存放很久, 实在遇不到送礼的, 再拿出来吃。
中式糕点, 很能放,一般不起霉,最多放成“硬砖块”......
又把从冯良远那里买的书拿来解开,确如他所说都是正经书,当时也没打开一一检查,大家都是乡亲,要是说谎的话,事后找上门,也赖不掉。
余满山跟余三郎道:“这些都是今天买的,花了不少钱,你珍惜些,今年你学塾里吩咐的已经买了一些,你爹也没读过书,字也基本不认识,听你妹妹说,这些和你有的都不重,有了这些书,你至少比你那些同窗能提前看这些,条件就好上许多,勤奋些,平时多看看,遇到不懂的,你就去问夫子,咱家对潘夫子那里也是尽心的,逢年过节的,那节礼都丰厚,遇到不懂的,你尽管去问。”
平时给潘家多送礼,自然就是为了他多照顾些学生,有问题多问,对方也会耐心回答。
余满山又道:“你妹妹要是看的话,也得借她,这可是你妹妹专门想给你买的,要不是她没钱,也容不到你爹来给你买。”
悠悠灯光下,余三郎向余桑行了一礼,道:“多谢妹妹了!”
余桑:“......”她三哥是很有那些读书人的样子了,坐立行都要讲究礼数的。
见余三郎这个样子,全家都笑起来,道:“三郎越来越有读书人的范儿了!”
余满山也笑意盈盈的,这昏黄的灯光里,全家都感觉幸福,对将来又充满了希望,从余三郎身上看到了一丝那不同于乡下农户人家的影子,这是迈向耕读人家的起点。
余满山又想起来,叮嘱:“要是你英晦表哥也要看,你也要借他,你大舅家在咱家困难的时候,可是狠帮了咱家的。”
余三郎答应了,又说:“英晦表哥读现在有的书都难呢,只他很勤奋,吃饭都在看书,晚上也看到很晚。”
余家一家也听说过李英晦读书很努力,只不大清楚他到底学得怎么样,余满山好奇问:“你英晦表哥到底学得怎么样?平时夫子都是怎么说的。”
“反正勤奋,死记硬背还是行的。”余三郎道。
那也就是说,死记硬背有余,灵活解读不足。
余桑是知道这时候的书的,那晦涩难懂的,短短一句话,都可以理解出好几个意思来,要只是死记硬背的话,可能下限有,但上限低。
这科举考试,不易于鲤鱼跃龙门,那能考上的,都是一方骄子。
余桑仔细朝她三哥看去,她三哥年龄不大,还挺会说话说一半的,她只见她爹又问:“那你呢?”
余三郎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