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兄弟带回来上回的菜钱,五十三贯!
家里修完房子又买了种香菇的树,就算期间三四天的有一笔进账,也被修房子和买树、还有日常所需消耗了,现下家里存钱不多,也才一二十贯,这五十三贯一进账,家里又有钱了!
余桑估计,应该有七十贯左右。
余满山拿了一些钱给两兄弟路上带着用,其余都存入箱底。
因总是和富贵人家做买卖的关系,交易钱币很多时候都是用的银鋌,带着和存放都方便。
去年做的新冬衣,阿李看着两个孩子,就这么一身可以换洗的,那冬衣穿在里面,外面也不讲究那么多,就套了旧的麻布衣服,光是换里衣和外面的衣裳,冬衣只这一件好的,就一直穿着,往年做的冬衣,都很旧也小了,出门在外又要讲究体面点,两个孩子就都没穿那往年的,是有些不合身。
阿李道:“再买些布和棉花,给大郎和二郎再做一套冬衣换着穿吧。”
往天每次两兄弟回来,穿着看着也心酸,只那时候到处都要用钱,哪里能空了钱出来买布买棉花做衣裳?
今天带了这么多钱回来,家里该用钱的地方都用完了,是该给两个孩子体面一些了。
魏老太虽是最宠余桑的,但对几个孙子也不是那很偏心的,当下也道:“我看可以,就这两天去,家里每人都再做一件吧,都要出门见人的,咱家和那以前不太一样了。”
魏老太狠狠记得在里正家那天,那一群穿着富丽的女眷,她家几个穿得寒酸,都不敢凑过去,现下虽穿不起那丝绸的,但换洗的棉袄子这些,还是要有的,不然总穿一件,也会被人说叨。
家里不止是男人,她们这些女人,也不像往常那样,总是不需要太体面,不用怎么见人,现下也有大户些的人家要请她们,还是得体面一些的。
将两兄弟送走,阿李去洗两兄弟带回来的换洗衣裳,忙活了一上午,刘大丫去做晌午饭,准备早早吃了,下午好一起去新房子那边把香菇接种了。
到下午,李老大也回来了,帮着一起给木头打孔,因着早就预备要多种些香菇,早就又去铁匠铺多订做了两把专门打孔的钻子。
这次不打算用木头塞孔了,而是用黄泥,木头太多了,黄泥比较方便。
阿李去和了黄泥来,余桑和刘大丫两个往打好的树孔里塞菌种,人多,一下午也接种完了,将木头好生堆放,用油纸并麦草盖了,这才把种香菇这件大事给解决了。
余桑又去看竹林里倒放在地上的以前的菇木,上面盖了一些麦草保暖,等开春了,应该就可以长出香菇了。
一家人回家歇了,第二日一早,余满山就去找这乡间出名的厨子问询商量,约定腊月二十七去余家掌厨,把菜式也定了,需要哪些材料,厨子也一一叮嘱清楚。
趁着县衙还没放假,余满山又赶快带了刘大丫去县里办卖身契,顺便买东西和年货。
魏老太和阿李也要去盐滩镇买布买棉花做衣裳,那起在盐滩镇就能买到的年货和厨子需要的材料等,也就近买了,只考虑县里便宜些的,就让余满山去县里买了。
还没出发,魏老太就在家里道:“你干脆也去找那牙人问问有没有田地卖的,咱现下也没别处用钱了,把钱拿去买些田地,明年也有收成的。”
余满山道:“那得带上小四!她是小福星,每回带上她,都能遇到田地卖!”
余桑无语,道:“爹爹,好像过年前,都好买田地的吧,我们去年经常去找牙人,看到很多人过年前都卖田地的。”
“好像也是!”余满山想起来了,这有些大户人家落寞了,没得每年都卖些田地好过年,他道:“那我多带些钱,要是方便,可能直接就能买下。”
余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