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桑又在王门巷张家脚店问魏三九,结果掌柜的说魏三九已经不在这里干了。
这倒让余桑和余满山有些疑惑了。
只这没多久,就学出来了吗?
两人带着疑惑回家去。
时间过得很快,三四日间,余大郎和余二郎两人就回来了,这回,张叔驾了一艘大些的船回来,有木制的船舱,跟船上有个小房子似的,就近的人家都来河边看热闹。
纷纷问这船是谁家的,余二郎只道是一个货商的,专门运货的。
张叔把船停好了,余家那边离得近,早听了消息,也来河边看船。
余桑还上船去看了,这船着实不错,虽不是很大,但平时运菜什么的,也尽够了,这李彦升还是舍得的。
又簇拥了两兄弟一起回家去。
魏老太跟阿李说:“咱杀只鸡来吃吧,两兄弟出去几天,都看起来瘦了。”
余桑心想,她婆婆还是舍得、爱孙子的,几日不见,哪里就瘦了?
不过杀鸡补身体,她是不反对的,平日大家都很节俭,趁这机会补一补,也可以。
余二郎道:“明日我们就要走呢,算着收平菇的日子回来的。”
“这次平菇多,第二茬的,有些也出了,这次挺多的。”余桑道。
一家人又坐下来开始听兄弟两人的见闻。
他们过去合州,见了李彦升的家人,又跟着李彦升去卖菜,李彦升是先联系好了下家的,有那其他县的富贵人家,也有大的脚店预订的贵的席面的,零零散散的,各个县都有些,甚至还有合州以外的,把平菇都卖了出去。
价钱他们也知道了,卖的一贯六百文,过段时间,接近冬至了,直接涨到两贯去!
他们将上次的钱也带回来了,有接近17贯,这下家里就有106贯了!
余桑听着,这李彦升还是很有些能力的,联系的地方多又广,比她家这里强多了。
晚上炖了鸡,一家人美美地吃了,魏老太几人觉得,兄弟俩几天不见,就瞬间长大了似的,很是感慨。
第二日,早早摘了平菇,将两兄弟送走,顺带把余三郎也捎上去盐滩镇,就不用张叔的大儿子再跑一趟了。
再下次回来,田里的菜就可以摘了,到时候运的菜就多了。
余桑觉着,“爹,感觉咱们种的平菇还是不够啊,再卖一段时间怕是就没了。”
因为到第三茬了,就出得很少了,而且还要很久才出一茬,平白地有些浪费时间和地方。
余满山经常跟着余桑一起摘菇,也感叹:“是啊,早知道建三间草房了,不够啊,太不够了!”
果然是独家生意,就算卖得贵些,只要卖得够远,那也是有人可着要的。
余桑已经把菌种制好了,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第三茬铲了重新种,看两个哥哥回来说的情况,这李彦升还是挺能干的,销路也广。
余桑道:“爹,咱们把那第二茬收了的,直接铲了重新种吧?”
经过一年,余满山也清楚第三茬出的时间久,出的量也少,算着剩下的,他决断道:“行!咱现在就去铲了,把新的开始种上。”
又接着道:“怕是连稻草也要再去多买些,不够用啊。”
余桑想,什么时候有机会跟那种跑海外的联系上啊,让他们把玉米这些海外品种带回来,用玉米芯种平菇,是更好的,产量也多些。
还有红薯、土豆、花生这些,全都是海外的,还没传进来。
父女俩赶快忙活起来,把旧的铲了,清理干净,又石灰水稻草泡起来,余满山又去联系熟识的人家买稻草。
稻草就不贵了,那种一堆跟个小亭子一样堆好的,一堆只要二三十文就能买